30 November 2005

生活的扭曲


李白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我们平凡人的生活却未必能够像他那样。
为了工作、为了各种理由,我们的腰肢经常必须弯曲。

最近深陷报告堆中,忙得头昏目眩,想想实在有些不是滋味。
大家千辛万苦组装起来的报告厚得吓死人,是众人费尽心思的结果,但是究竟有谁会去看?
我不禁很怀疑,这样做的智慧是否存在。
劳民伤财以后,当尘埃落定,我们具体的收获又是什么?

为五斗米折腰未必是坏事,然而需要花点时间斟酌一下了。

29 November 2005

准备出走


下个星期,终于去旅行了。

在变成一只井底之蛙前,赶快出去透透气,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噢……

一次出走,需要做足万全的准备。特别当我并不是冒险家类型的旅人,能够预防的任何意外都在我的策划范围内,“怕输”一点是保险的。

这两天就在准备出走的事宜,该带的药品和物件一一准备好,希望的就是可以安安心心地到一个地方放逐自己。

这个愿望很简单,希望我能够得偿所愿。

28 November 2005

硕鼠如我


此刻,我犹如硕鼠。
三更半夜,肚子突然叫了起来,饥饿来袭!
嘴巴还挑呢,就想吃那脆脆的苏打饼。
鼠头鼠脑地摸着找饼,弄来两片满足自己的馋。

三两下子啃完了两片苏打饼,硕鼠也困了……
打个哈欠,该睡了噢!

距离?心与心之间没有的东西!


亲爱的Sachiko,飘洋过海去念书,让我好舍不得。
可是。读书是好事,没有什么好挑剔的呀!只是这里离美国远了一些些,Sachiko又是台湾妹,“回乡”也轮不到新加坡啦!
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在我看来。
你都说了,我们的友谊从一封书信建立起来,维系至今,说是不容易也似乎不是太困难。大家都是“有心人”,这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啦。
只是你一直挂念的咖啡,唉,这就麻烦了一点。
我们怎么聚在一起喝这杯咖啡呢?别去担心,有一天,一定办得到的哟。
要相信我,ok?

又:受到Sachiko的电邮,心里又开心又伤感,真矛盾……

27 November 2005

就是爱你音乐惊奇之旅

昨晚,我观赏了这个月的第二个演唱会,David Tao的“就是爱你音乐惊奇之旅”。
(一个月里看两个concert,似乎有些奢侈,不过……事情就是这样咯,喜欢就去看,应该无可厚非吧? :P)

只有一个字来形容: 赞!

开场以前就和朋友猜测,opening song会是哪一首?舞台的设计采用了原始森林的主题,所以我还以为他会以摇滚味道十足的《鬼》掀开表演的序幕。可是他唱了很早以前的成名曲之一《找自己》,曲调进行了一些remix,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整个演出里好歌连连,David的showmanship不谈,观众和粉丝们确实都听出了耳油,值回票价。有几个精彩的时刻不得不提,例如他唱到一个阶段口渴了,竟说道:“我很‘可口’(口渴!),very thirsty!”惹得全场爆笑。练就了一身结实肌肉,外貌英俊潇洒的David 当然很“可口”,粉丝们自然非常赞同啦!还有他和伴奏的band团员玩起unplugged(不插电)时说的:“It's just the guitars, the boys and our hearts。”投入音乐的灵魂深处,一切都可以非常简单,用心来演奏自然能够打动每一颗心。

最令我感动的时刻,是当陶吉吉演唱在演唱会通常不唱的“Melody”这首歌。全场的被他的深情渗透了,一片荧光棒的海洋微波荡漾。除了为偶像嘶声尖叫,歌迷们也应该懂得静静陶醉在温柔的音符之海中呀。

演唱会结束时的“安哥”(encore)少不了,David很“合作”地再度出场,而且一连唱了三首歌才谢幕,实在令观众满足到没话说。

这个“就是爱你音乐惊奇之旅”的另外一个特别之处是音乐的载体十分多样化。有西洋的弦乐和钢琴、南美洲的“森巴”鼓、中国华乐的二胡、琵琶和笛子,这么丰富的元素构成的音乐享受,颇有震撼噢。

一切结束后,感觉很满足,因为出席一场演唱会的现场参与,是无与伦比的。David 陶吉吉的魅力,更是无法抵挡!





没有"E眉儿”的喜悦


习惯使然,就算是休假,也早晚检查工作的电邮户口几次。
这是因为,我不喜欢被工作悄悄扑到身上的感觉,宁可早点知道有没有什么nasty surprises。

有些人会借故说,户口爆满所以没有受到和工作有关的某某讯息,以便拖延期限或推卸责任。
无论如何,我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

可是,偶然几天没有和工作相关的邮件进帐,也是令人相当愉快的事情。
对,是无email的喜悦。
不全是懒惰啦,就算是如释重负吧。
在看不到新邮件的情况下笑着logout,实在是休假时的享受。

26 November 2005

很久没有更新的村上网站


在网路上逛来逛去时,心血来潮,便跑到台湾时报为村上春树设立的一个叫《村上春树的网路森林》的网站去“鸡婆”一下。
更新日期已久停留在2004年5月14日。
这串数字映入眼帘时,有一股莫名的感慨涌上心头。

早在2004年以前,我便经常浏览这个网站,因为喜欢阅读那里由春上的书迷们写的小说/散文/小品等等。
有人企图模仿春上君的笔锋,有人把阅读春上作品后的心情书法出来,有人更异想天开地将从春上的文字里提炼出来的理解和自己的创意融合一体,大搞创作。
总之,有趣极了。
当然,这里也不会少掉有关春上发行新作的消息或稀有、珍贵的访谈录。
我透过这个途径,多加了解了这位现代日本文坛的巨人,也为我对他的小说的迷恋寻获新的刺激。

直到负责这个网站的人,突然终止了一切。
等呀等的,就是不见内容更新。
迷惑和失望渐渐转化为遗忘,我就再也不常去察看这个站点了。

今天一访,面貌依旧。
不太意外,有空再看看吧,接下来是等待村上君的新作。

流感流感流感


世界上的灾难还不够吗?
禽流感又来了噢……
人类与传染病搏斗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什么东西都带有危险,吃素也害怕杀虫剂,这样的人生似乎有些黯淡。

可爱的禽鸟啊,
你怎么惹祸上身了呢?


25 November 2005

为人点灯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英文的说法是:"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
这可是跨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金科玉律。

今天阅读电邮时看到一则类似的引言,大概是这样写的:“如果你为人点亮一盏灯,你的前路也会被照亮。”

予人方便、成人之美,倘若是举手之劳,那何乐不为?一点温情、一丝用心如果可以温暖更多颗心,这也是美好的事呀,。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不断灌输这样的信息给我们的孩子,是否也表示我们也能够将这个道理内化呢?岛国的“怕输”特征名扬海外,我们在努力争夺各种利益之余,有没有可能灭掉了那盏原本能照亮他人和自己的路的灯呢?

应该多想一想,我们能够如何为人点灯……

24 November 2005

允许自己说声累


给自己一点后退的余地,
有时候轻轻地对自己承认: “我真的累了。”

工作是一条永远川流的河,你在什么状态中跳进去,结果都不会影响它前进的节奏。
河日夜奔流,人却不能日夜工作。
人的心灵和身体,会疲倦的。

你能够面对你的脆弱和疲惫吗?
还是,你总觉得(希望)是个“铁人”,或一头不用吃草的耕牛?

看,你累得双眼都凸出来了噢……

该选休息了,不是吗?





PDA


这里的PDA,指的不是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而是 "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

东方社会与西方最明显不同的是其相对的保守,法国恋人当街热情拥吻的一幕不会随随便便出现在我们的街道上。回顾我们的人文历史,连情侣牵手都曾经是万万使不得的事。在众目睽睽下搂搂抱抱?大逆不道呀~!

当然,时代已经不同了,人们的观念也起了巨大的改变。
如今热恋中的男女在公共场合表现亲密,已经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年轻人更敢于将满心的热情和爱意表现出来让对方知道。

“二合为一”的小情人让人看在眼里,有时候不太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们显然不理会周围的眼光,却苦了“观众”们时而尴尬的处境。
看或不看呢?
我通常选择走开一些,把空间让给这对“你浓我浓”的甜蜜爱人们。

我并不反对情感的流露,但是依旧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一下在“大家看得到”(for all to see)的场合里自重一些吧…… :)



23 November 2005

失忆旅程?


今天报章的某个专栏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
“一切,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有一张开往淡忘的车票,
我们又何必耿耿于怀眼前的繁华或凋零? ”

真有意思。

岛国的巴士服务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是充满各色车票的。然后车票的颜色单一了,到现在利用乘车卡,根本不需要看到一张纸。
时间的却乘搭了某班神秘的班车,到我们看不见也想象不到的所在去了。
过去发生过的,曾经总是在生活里不断重复的任何事物,都有可能随时踏上失去记忆的旅程。

手中持着的票根,捏得死紧如命根,也可能霎那随风飘逝……



幸好,你就快回来了……


幸好,你就快回来了……
在我开始觉得有点迷失的时候,在生活慢慢平淡得受不了的时候,你如及时雨般的就快回到我的生命里来。
每天依旧给你发简讯,希望你在异地读到时也能够觉得窝心。
情形会是如我想象的吗?
心里知道有个人在想念你的感觉应该是不错的吧。

幸好你就快回来了……
我的期待快不够地方装载了噢,如果你再不来取。
呵呵,你又要笑我孩子气了,没法子,我就爱在你面前如此这般。
倘若你每离开一次,我都要经历这样的焦躁,我会衰老得很快很快的。

你知道了我的这个秘密,还会常常离开吗?:P





装修声中


教员办公室开始装修,敲敲打打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整道墙壁需要拆建。
许多工人进进出出,四处一片忙碌。
负责人说,电源可能会被切断,要大家做好准备。
什么准备?给笔记型电脑充满电?穿清凉一些的衣服来(因为没有冷气)?索性不来?

想得美!!!

除旧布新的步骤在这个时候进 行,确实是适当的。
起码,2006一到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这很美好啊。
(此外,由于我的座位靠近施工的部分,不得不动手清理了好些杂物,把桌面弄清洁。哈哈,暂别“垃圾虫”生涯,不错不错!)

22 November 2005

冷雨~岛国尝试“入冬”?

Bundled岛国似乎正在尝试 “入冬”。
下了一天的冷雨,终于渐渐停了。
望出窗口,草地和树叶看上去更绿了,显然是被丰腴的雨水彻彻底底地滋润了一番。
翠绿和冬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雨后的气温也下降了,整个氛围清清凉凉的,其实更像秋天。
吹着冷风的低温夜晚,透着秋的气息,还真令我有点混淆了。

吃晚饭时喝了妈妈第一次做的瘦肉丝瓜汤,清醇的汤水流入食囊,整个人也暖了起来。
妈妈的厨艺,真不赖。
冷雨~岛国企图上演的“冬”~瘦肉丝瓜汤:这个夜晚真丰富呢……






寻"梨"启示

亲爱的b 型梨:
天空一片云很好奇(像猫!),你是谁呀?
读你的留言,就像看朋友的话语,心里暖暖的。
呵呵,不妨透露一下身份吧?
不然,“迷(乱)”的就是俺啦! Thumbs Up





雕心成文


逛图书馆时无意间看到这部谈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的书。
像《雕心成文》这样的书名,看上去就已经寓意深长(至少对我而言)。
我坚信,从事与文字耳鬓厮磨的活动的人,都必须从内心最深处发出情感。
心,是原始的素材,被细心雕琢以后终究“成文”,整个艺术的过程应该是很神圣的。
如刘勰著成为大的古代文艺理论经典,其组织细密、辞藻优美,自然是提炼自身修养的结晶。

能够将一颗被琐碎杂务充斥的心雕塑成晶莹剔透的艺术珍品,不简单,不简单啊!



陈绮贞的“粉丝”们



我不禁感到有些惊喜,身边的陈绮贞“粉丝”居然那么多。
那晚在“梦想家音乐会”上碰见的老朋友就有好几个,加上不久前上载的关于这个音乐会的网记引来的留言者,我相信志同道合者大有人在。
而且,大家必然有一些共通之处。
大胆肯定,中文是各位生活的主要媒介语。
或许,其中有人还是喜欢搞创作、玩文字的哟。
很自然地,“我们”都是被陈绮贞的音乐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的。
她的不做作、她的清雅、她的稚嫩、她的真诚……

我们这些“粉丝”,都那么深刻地陶醉在Cheer的音乐中,如果能够再次如当晚那样聚集在一起为她高声欢呼,该是相当壮观的吧?




21 November 2005

分享的美好

分享是一种美德。
多年前在纪录片里看过猿猴互相理毛的画面,故此觉得十分窝心。
朋友说他家的猫咪也会“互舔”,虽然下一刻可能就打起架来,但是那对彼此做出关怀动作的霎那真的是令人不可能不被打动的。
动物有这样的“天性”,人类当然也有。
而且人能够分享的东西也实在不胜枚举,除了物质(食物、金钱等等),最可贵的还是知识。

今天学校办了教师分享会,好些同事慷慨地举出自家的“绝活”,与大家共勉。
我也参与了一份,当然是希望抛砖引玉(劣等砖换蓝田玉的妄想在贪便宜的我的心里盘旋……),献丑了。
感觉很好,因为畅所欲言的课题是我一直很关注的“阅读”,一直都相信只要那是信念所致,再辛苦也不吃力。
听了几位讲员的汇报,受益自然不小,更重要的是,我又一次肯定了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热情与执着……


20 November 2005

One Night with 陈升


一整个晚上都在播放陈升的歌,一边听,一边做事。
当年认识Bobby这个“狂人”的音乐,是通过那首被许多朋友认为很可怕的"One Night in Beijing"(有可能是因为我到KTV一定会唱,才造成他们的“阴影”!)。
我一听便喜欢上这个家伙的创作风格,还有他很特别的声音。
不polished, 不细腻,in fact随意、随性、随便到了让人觉得他太不屑的地步。
但是,我就是喜欢。
我坚决认为他和陈绮贞是同一个类型的音乐人,只是上帝实在好有意思(很周到噢),给了台湾这一男一女的版本。
宝岛有福啊!

One Night with 陈升,如果有一天能够真的实现,我会开心死。
和这样一个有性格的男人聊音乐、谈生活,不“爽”还能怎样呢?

神的仆人在劳动


我家楼下的大草场经常是举办各类活动的场地。
今天,同以往许多回一样,又有人来搭起大型帐篷了。
一看就知道,是为某某神明的圣诞而搭起来的。

好几名魁梧的男士一同把看上去十分粗重的钢架支撑起来,然后又有人攀爬到架上去悬挂电缆。几名样子像是负责人的男子则忙着监督工作和检查所需的各种用品是否准备齐全。
大家似乎都忙得很专注,根本不理会劳动自他们身上提炼出的汗珠。

我相信,为了神明,他们劳动的目标无比鲜明。
因为,他们是神明的仆人。

我总是觉得这群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幸福的。他们把信心交给他们服务的那个神圣的对象,就再也不用担心。只要埋头苦干,神明一定会注意到,也会垂怜于他们的。
如果持着如此单纯的信仰过一辈子,人,应该不会不满足到那里去吧。

当然,那或许也只是我很天真的想法。






我的心情有些……

日文测验的成绩,能用“不忍卒睹”来形容。
作答时脑子空空,结果写出来的也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符号。

其实我也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准备,所以考出接近“鸭蛋”的水平也不太值得大惊小怪。
(或许这也算是报应,每次责备学生不用心准备测验,现在报在自己身上居然一点也不好笑……)

只能告诉自己要再接再厉,慢慢提升水平咯。

这一夜,雨天的尾巴温柔摆动


(这一晚,一滴雨也没有下。
雨天,又怎么会有尾巴呢?)

距离一年有余,我又出席了演唱会。
陈绮贞的“音乐梦想家”演唱会让我听出了雨天独有的舒服感觉。
该怎么形容呢?
这位音乐人确实是充满了对音乐的澎湃热情和炽热执着的。
外表纤弱的她其实韧性其强,在创作和演唱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不懈。
她的表达无不流露出一些稚气,那只不过进一步凸显了她的自然和率真。

满座的礼堂,是新加坡歌迷给Cheer的礼物。
所以虽然礼堂的窗外没有能够陪衬她的动听演唱的夜景,我们却坦荡荡地把真诚的心扉化作雪白的画幡,任每个音符绘出七彩斑斓的图样。
一点也不花俏的演出,纯粹吉他和嗓子,已经足够丰富。
舞台的摆设也适合她的随性、轻松,没有大型演出少不了的花枝招展。赞!

她唱了一首接着一首的好歌,从早期到现阶段的创作都有,哪怕你在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这把声音,都接得上轨。
《80%完美的日子》、《腐朽》、《还是会寂寞》、《九份的咖啡店》、《雨天的尾巴》、《会不会》、《让我想一想》、《雨天的尾巴》,我都很喜欢。
我疯狂地为她欢呼呐喊,样子和小歌迷没有差别。
爽呆了!
当然,我的心在她演唱《旅行的意义》时几乎被掩埋,震撼得可以。
是伤感?是忧郁?
或许什么都是,当歌词唱到某一处时,我真的会随时落泪。

你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动心
说不出旅行的意义
勉强说出你为我寄出的每一封的信
都是你离开的原因
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大家高呼encore,这是每场演唱会结束前欲走还留的仪式。
振奋人心,却有些令人怅然。
天下的宴席都要散的,执着总让场面在华丽中透着丝丝悲伤。
这是我在满足之余,小小的遗憾……








19 November 2005

致W:想念成诗

一如往常的日子

在你离境的第二天

三度按下你的联络号码

才突然记起 四下无人的时候

你已经到那个不同的国度了

五分钟里解决的早餐进行之际

我在想

你可曾摄取足够的六种营养来健康地度过

没有我相伴的日子


亲爱的W:
你上一次出国而我未随行,我也没有如此的想念。
也不知道为什么,心中的一把声音总在呼叫你的名字。

轻轻的缓缓的。
很希望你早日归来,虽然这只是短暂的分别。

因为,想念的距离在恋人的意识里永远透着咫尺天涯的郁结之味。

思索,等于不放弃



今天在校务会议上,大家针对许多课题进行了讨论。
这包括2006年的计划,还有一些同事晋升或调职等人事更动。
去去留留,原本就是任何一个机构最自然的流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有人想更换环境,有人想寻找新的刺激,有人追随心中的呼唤。

我也将离开,去觅寻另一个思考的空间。

有人说,我总在杞人忧天,或者对现状执着、不满,纯粹是自讨苦吃。
可是我并不同意。
简单地说,我只是在坚持不懈地维护我所挚爱的一个语言、一个文化。
我实在不为大,甚至是微不足道,可是我相信一点。
只要我继续思索,无论我在多么恶劣的大环境或再不利的处境中,希望还是存在的。
我依然没有放弃。

自己是不能放弃的,我们的下一代也不能被遗弃的。
母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怎样都不可以沦为断线的风筝,这是我的坚持。

想破了脑袋,拼到最后一口气,也要坚持的执着……

18 November 2005

2级日语大考验


学日语大概有四年之久了。
一直不肯去考JLPT,逢人问起,我的标准答案就是:“我不喜欢考试!”
眼看身边的同学都去参加考试,一个个埋头苦读,开口闭口日语的,我也不免有些“怦然心动”。
哈哈,这听起来有点像是我在揶揄他们。
不过我是真得十分佩服他们的,在工作之余仍那么认真地学一门语言。

如果按我上课的进度,我应该去报考JLPT的二级考试了。
老师说过,再上一级,也就是JLPT一级,就到达本土(日籍)使用者的水平了。
我不敢相信,有一天我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
现在一周上课一次,那段一小时半的时间里,我总尽量挤进会话的练习——同老师鸡同鸭讲、东拉西扯的过程。

平时不太能够抽空温习,又或者说是怠惰使然,水平老拉不上来,真有些惭愧。

所以今天特意发奋,准备了温习资料,来给自己补一补。
是2级考试的参考书籍,也当作是自我的挑战,努力!

努力!努力!努力!


17 November 2005

晕眩中


又感冒了。
这次医生配的药似乎和以往不同,感觉上药性强多了。
我吃了以后不久便赶到晕眩,然后倒床大睡。
那场睡眠,十分深邃。

没有任何梦境,没有一丝干扰。
一切的氛围是静止、昏暗、浓稠的。
所得到的休息当然也很充裕,因为身体瘫软地沉睡,脑子也进入了全面的switch-off状态。

只是不怎么喜欢未入睡时的晕眩。
那种天旋地转,双脚极度不踏实的感觉。
因此无法提起劲出席朋友的饭局,害怕中途昏倒。
意识卡在清醒与昏迷之间,摇摆不定,颠三倒四,随时会陷阵的样子。

医生说我的血压偏低,那可能造成我比较容易晕眩。
其实处在稍微不稳定的状态中也有它有趣的地方。
至少有时候我可以假装不清楚发生什么事,然后迷迷糊糊地投入一个只有我和满足存在的幻想空间。
这,不也很好吗?




16 November 2005

有福了

我们,是有福的一群。
此话何解?
记得有一年,岛国的讲华语运动的标语是:“能用华语,是福气,别失去。” 华人通晓华语是一份福气,实在应该珍惜。我的问题是:那原本不就应该是一“个义务或责任吗?
然后又有“华语Cool”这样的口号,意图提高华语的hip的程度,可见主办单位用心良苦。我又有问题:华语这么不“酷”吗?

讲华语运动理事会辛辛苦苦地要大人家多讲华语,才绞尽脑汁想出各种点子来包装我们的母语。可是,这有必要吗?
我们的福气,在于有人如此“宠爱”我们,不断提醒我们别放弃原本属于我们的瑰宝。
这样的情形,总令我感到悲凉。

有福气,还要提醒吗?


品味许留山



昨晚和A吃饭,吃了个七分饱后便去吃“许留山”的港式甜品。
A笑说,他到香港旅游时,每天都会吃“许留山”的甜品。
先前我曾多次经过这家小食店,却从未试过那里的招牌芒果甜品。
听说这家店的芒果甜品在香港很受欢迎,贵为“国产”,登陆新加坡时也颇有声势。

美食,在岛国是always welcome的。

“许留山”著名的芒果甜点我没叫,试的是另一种由红豆和糯米丸子制成的小吃。
滋味不错,丸子的嚼劲虽有不足(稍稍偏硬),但整体的感觉还是相当丰富、美好的。
照片瘾发了,在那里拍了几张,心情是满足的。

和A边吃边聊,整个过程十分愉快 ,把好一阵子没update的生活状况一一列举出来。
以后应该还会再来,每次试一样新的,让味蕾一次复一次地品味许留山。

14 November 2005

科技恐惧症?!


我不是电脑白痴。
我也不会在网际网络中迷失(应该不会吧?)。

我自认比周围的一些朋友更computer savvy。
可是我怀疑,我又有那么一点点的科技恐惧症(Technophobia)。


我的工作经常离不开电脑,生活围着它转,可是每每出现一些问题或故障,无论大小,我都会哭天抢地地呼救起来。
有时候发现一切只是芝麻绿豆的小事,或是朋友随手就帮我解决了我所谓“棘手”的问题,这都令我在感激的同时觉得自己好没用。
所以,我会有些害怕太high-tech的事物。

今晚我的打印机突然给我出了难题,放置了纸张却倔强地拒绝打印。
我左思右想,还“动手动脚”,却摆脱不了同样的error message。
天啊!怎么这个时候来耍我呢?

急忙给W打电话求救,只听他那口吻头气定神闲(恐怕面带微笑哦!),询问我来龙去脉。
我应该是最差劲的战地记者,讲述事的发经过七零八落,就算头顶没飞过流弹也早已吓走了三魂六魄!
很逊就对了。
结果,问题当然被搞定了,而且简单的不可思议。

我或许不是个100%的科技恐惧症患者,却绝对不免疫。
这点,我很清楚。





为什么?为什么?


小孩子最喜欢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为什么猫眼在夜里会发光?
为什么毛毛虫睡了一觉会变成蝴蝶?
为什么我要上学?
为什么我不能和弟弟打架?
……还有很多很多的“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打喷嚏?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也经常这么问,因为几乎每个早上,我都会连打数个喷嚏,不是伤风感冒,只是多年来的鼻炎作祟……)。
求知欲强的孩子们就爱问why,有时候把身旁的成人问烦了、问傻了,甚至可能挨骂。

可是孩子就是这样一面长大,一面学习的呀!
我们容易忘记这点,反倒怪罪他们怎么最终变得不爱发问了(当他们终于长大)?!

好吊诡的事啊。

成人常常因为“面子”不敢问问题,要嘛苦苦思索,要嘛自作主张,希望会误打误撞地“蒙”到一个解决的方法。
这是我经常观察到,甚至亲身体验的经过。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面子”是很重要的,连不能丢,面子要自己努力地维护。
开口发问很多时候就变成了“无知”的表征,很不幸的,最后被牺牲掉。

为什么我们往往不会珍惜这个美德呢?发问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我们应该时时这么提醒自己。





13 November 2005

明月啊明月


今晚不是圆月夜,
脑子里却突然蹦出张九龄的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略感惆怅,或许因为明天又是星期一?
很有可能,如此诱发自己多愁善起来,蒙上“为赋新诗强作愁”的嫌疑!


一次贪心的两个美好结果


上唱片行,一下子贪心地买了两张专辑。

有必要好好谈谈这次“贪心”的首个对象。

忘了陈升在多久以前出上一张唱片,不过真庆幸朋友告诉我有关他这张《鱼说》面世的消息。
(亏我还对朋友说,我曾经以陈升为题材写过散文,这回实在不曾留意Bobby发片的动向。自称“粉丝”,言之有愧呀!)


第一个track《你一直在玩》就带来了惊喜,陈升与陈绮贞的“老少配”合作确实擦出了火花,两人毫不保留地流露了情感,温柔但有力。同一首
歌曲也以《花的姿态》一名收录在陈绮贞的专辑,演绎风格各有特色。

一直以来,我都很倾心于陈升在作品中不断反复表现的“社会意识”。例如在《瘟疫》这首歌里就出现了这样的词句:‘如果死神都疲惫/我就像瘟疫一样的随便/死神放弃的中国街/弥漫着晚唐一样的颓废’;《伦敦废人区》里的‘像我这样平凡的人/饿他个一两年也没有关系/但我住的伦敦废人区/跟你要的贵族保持距离’都相当沉重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喜欢四处游荡的陈升每每都把他的见闻和感性投入专辑,《鱼说》自然不会偏离。不知道是习惯还是一种偏执使然,老爱把陈升和大海联系起来。的确,升哥也与海密不可分。意象的使用时Bobby的拿手绝活,从前如此,现在依然“宝刀未老”。

第二个“贪心的美好结果”是小野丽莎的《浪漫嘉年华 vol. 3 》。我曾在blog里介绍过她的volume 2,现在要谈一下这张风格与之前不同的专辑。

这张专辑的曲风又回到轻快、活泼的那一边去了。Lisa一直都将Bossa Nova拿捏得很好,此次诠释古巴和拉丁美洲的歌曲,亦自成风格,令人听了无法忘怀。听这张音乐时,真想大跳热舞,仿佛不这么做就对不起每个音符激荡起来的沸腾与热情。

专辑里收录了好些耳熟能详的曲目,如“Besame Mucho”和“Siboney”,都是被许多人唱过的常青作品。特别是我第一次在《2046》电影原声带里听到并深深着迷的“Siboney”,出自小野丽莎之口,也很有味道。专辑的文案形容小野的文字如下:‘……那恬淡怡人的嗓音,出落得自在可爱,动感中带有一份优雅和矜持,非常迷人。’I cannot agree more。

听觉的美好享受能够让人精神振奋,每次听到好专辑的我对此深信不疑。


12 November 2005

北京欢迎你


这些是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北京欢迎你”谐音)。
嘻嘻,可爱呗?
严肃的生活里不能少掉一些童稚的趣味哦,所以当我看到这五个小东西时,立刻开心了起来。

2006就快来了,再不久就是2008了。
时间不一定长脚或生翅膀,但是一定稍纵即逝……


换日线的遐想


幸福和悲哀的换日线在哪里?
怎么知道会不会已经不知不觉地跨过去了呢?
不是所有事物都黑白分明,易于辨别,不是吗?

日与夜的差距稍纵即逝,一眨眼就穿越了,过程是这么短暂。

然而,要不短暂,我们又如何懂得珍惜啊?

我很好奇,站在换日线的那个点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动呀?
一定会有些特殊的感觉的,毕竟绝不是经常有机会目睹这么有趣、壮观的 一幕的。
每天醒来,天已经亮了,日夜交替我们或许看得见,但从夜过渡到日的那个动作就只能在我们流连于梦之影院时悄悄发生了。

如果可以,我真相看一看换日线,亲身体验光明与黑暗交接的神秘氛围。


11 November 2005

从一个错误想起的……


打字的时候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
“艺术特色”被我打成了“一树特色”,幸好回头检查了一下,否则实在不会发现。

这是许多学生常常在提交电脑打字的作业时被我指出的问题。
“快手”也好,“错手”也罢,这种就是应该避免的。

我是在设计文学课程的内容时,打出那个“一树特色”的。
不知怎么的,鲁迅的《呐喊》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打转,挥之不去。

这个给孩子们看,太深了,朋友提醒我。

我知道,也不会故意强求的。
只是觉得有些悲哀,有些无奈,现在教什么都必须把水准压低一截,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挑战性可言了。
也许这是因材施教吧,我想我必须学着(习惯?)接受这个现实。




日子可以过得很“混”。
是非黑白能够随意颠倒、翻转,扭曲和混杂。
“混”得透透彻彻的日子其实也是艺术的一种,生活展览厅里不能没有的展品一件。

彩色的“混”的结合体容易让人误以为它真的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品。
孰不知,那竟然是赝品?
把生活混得多姿多彩,人或许就比较容易自欺,相信自己是在过有意义的日子噢……
色彩是不错的障眼法工具,我一直都这么认为。
许多人也似乎这么相信。

过得了“自欺”这一关,想必就能够“欺人”了吧。




从群山开始……


一早就博览群山之壮丽,感觉就是不太一样。

这是在W通过电邮发来的摄影网站链接看到的。
疲倦的双眸暂时为之一振,心旷神怡的感觉固然短促,却也相当实在。
极敬佩和羡慕摄影者的技术和眼光,他取景的一系列照片趣意盎然,不但令人对摄影的潜能大开眼界更叫人垂涎于那没多少人到得了的所在。
巴基斯坦,想必我也不会有多少机会到那里去的。
那么壮阔的山景光有看的份儿,倒是摄影的技巧和器材是我可能追得上的项目。
美丽、迷人的群山是“入画”的绝佳对象,不过大千世界依然处处是素材。

关键是睁开眼睛的时候,心眼,也应该是打开的。

10 November 2005

多事生活


手脚不够用,这是我最近经常说的话。
谁想得到琐碎的工作竟能悄悄堆积如山,真不可思议。
偏偏在东抛西扔的生活里,日子总像是变得格外短促,令人苦恼。
手脚不够用的时候,我会特别郁闷。
因为不喜欢变成一名杂耍艺人,每天与彩球为伍,头上飞来飞去的威胁重重。
真不希望这个样子,真的真的。

假设氛围


我的“功力”不足,吃个麻辣火锅都得“打折扣”(减低辣度)。
对辛辣食物的忍耐度下降,实在不怎么对得起自己(和看得起我的朋友)。
幸亏最后还是吃得挺愉快的,和朋友吃吃聊聊的确是很“安慰心灵”的。

晚餐进行到一半时,开始下雨。
朋友一边舀汤,一边说: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吃这样热腾腾的食物。
鸳鸯锅的两色汤汁,冒出烟气和浓香,营造出的氛围甚至有点像温带国度。
台湾?重庆?
美味的食物暖和了身子,也把心里的温度计往上调了一调。
我们甚至可以开始假设,我们就在一个温度和岛国明显不同的所在享受一种独特的氛围。

一个麻辣汤锅装载的幸福,在这个夜晚洋溢四漫。
这,是非常美好的。








9 November 2005

心中的话~口中的滋味


昨天偶然遇见久别的朋友Q。
惊喜之余,当然要喝喝茶叙叙旧。
打开话匣子,一下就过了近乎三个小时。

柠檬茶是我的default饮料,每次和朋友们喝茶都会点柠檬茶,边喝边谈。
或许是因为心中的话,同这饮料一样略带微酸。
习惯总会成自然的吧。

开始教书以后,我多喝的是冰咖啡(我不喜欢热咖啡)。
不是为了提神,而是和朋友畅谈/抱怨/谈心的催化剂。
身在同一个行业的朋友们总爱聚集在一起,谈论不变的话题。
喝什么,其实未必是关键。
(柠檬茶的酸和咖啡的苦……这些意味着心中的话也有着同样的滋味吗?)

喜欢偶遇的氛围,彼此交心一番,窝心的感觉绝对抗衡得了Lemon Tea那微不足道的酸。











8 November 2005

果子在哪里?

印度诗哲泰戈尔有这样的诗句:

"How far are you from me, O Fruit?"
"I am hidden in your heart, O Flower."


我认为,此句 看似简单,蕴意却颇深长。
花朵是“现在”的喻体,果实则喻指“未来”,贴切又形象。
焦急的花朵探问果实的所在,孰不知后者其实就隐匿在前者之中,等待萌发奔放之时。

这不就同我们的成长,或教育的过程很相似吗?
我们常常急于追求成果,往往向外寻找,却少于自省、内窥。
其实我们内含的能量是非常丰富的,要去发掘才会知道的。

假戏真做

我并不是Star Wars的“粉丝”,所以最初我并不太能理解一些人的疯狂。
疯狂的程度能够通过金钱和时间来衡量,而他们实在是不惜出钱出力,竭尽所能投入嗜好的一群。

就像我在今天的报章里读到的那位仁兄。
他的住家被形容为“小型《星球大战》展览馆”,细读全文便明白原委,确实是经典的“星迷”一名。
全身的Darth Vader 盔甲装束,穿上了不舒服也罢,价格更不菲。
可是,他舍得。我想,还有很多人是心甘情愿掏腰包的。

To be fair,我试着想象穿上一套凶猛威武的Darth Vader服饰会有怎样的感觉。
那模样应该好威风,Ego也肯定壮大不少吧。

假戏真做,未尝不有趣过瘾?

7 November 2005

思考的意义


有时候不想思考。
因为很累。
思考后才会感觉到的疲惫,脑子和身体都透支了似的。
但是我是一副贱骨头,不累一累还真不习惯。
所以,还是动了脑筋。
受不了的是那些不爱想事情的人,思考对他们来说犹如原罪。
他们圣洁地避讳着任何思考的活动,宁可麻木不仁或人云亦云。

不想思考的时候,通常是我在闹情绪。
当我对某人或某事不满,到了想要auto shut down的地步,便会有以上的反应。
通常这样的“抗议”不会持续太久,因为不思考,太辛苦了。

思考的意义,我始终在探寻。
我相信,只要不完全停止思考,心就还是活着的。













鼓励阅读?


在我求学的年代,似乎没有人特别想花招“鼓励”阅读。
这可能与我所在的大环境有关,也可能我甚为“爱书人”,所以并不曾太在意那些所谓鼓励阅读的活动。

阅读,如同吃饭、睡觉和工作一样自然和重要。
至少对我,是如此的。

每次拿起书本,就像是走入了另一个世界,开始另一次精神的精彩旅行。
中英文书我都喜欢看,小时候自然多读小说,因为故事性强而较吸引我。
中学时代起渐渐懂得鉴赏散文,加上自己开始写作,对散文就更加敏感。

为什么喜欢阅读?
这同我是独生女的事实或许有些关系。在我的童年里,书籍是我的良伴。
加上爸爸的支持,就算家境并不十分富裕,我还是得以一年两次到“书城”(Bras Basah Complex)采购心爱的书本。
现在工作了,买书的钱当然是由自己来负担,买起书来也似乎更阔气了。
(W和一些朋友总爱取笑我快成为纪伊国屋aka Kinokuniya书店的股东了!)
收集书本好像成为了一个癖好,尽管阅读的速度已不如收藏的快,不过能够随手抽出一本新书投入其中依旧为我带来莫大的喜悦。

所以我不太明白,现代的年轻人怎么不那么热衷阅读。
(不,我并不时倚老卖老噢……)
在学校里必须伤脑筋想方设法推动阅读的风气,想了都有些意兴阑珊。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难道文字的魅力完全消失了吗??

我纳闷……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