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听过“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先到这里看一看:http://www.huaxia.com/wh/jdgs/shcs/00142554.html, 才继续读这篇网络日记吧……)
我觉得,干我这一行的人,都像那只拼命填海的精卫鸟。
我们努力填的,是一片威胁着我们的母语——华语和文化的怒海。
用嘴巴衔着、不断掷入大海的石头总是无声地沉到海床上去。海的面积和深度似乎没有被改变,但我的小翅膀已经无比疲倦了。酸痛、痉挛,然后就是麻痹吗?结果,我可能连叫声也发不出来,便坠入只有死亡的水冢里去了。
为华文进行“卫道”真的就要这么苦吗?
最近,频频接触和华文教学有关的资料和场合,自己也针对课题发表了一些浅见。有许多“精卫”在空中飞翔,嘴里都衔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很多意见的火花在迸发,但是总打从心底感觉到问题远远比我们的纸上谈兵要严重。
这片怒海,不是精卫们能够一起填好的。
有更多翅膀,要经历酸痛、痉挛和麻痹……我们要用躯体殉葬吗?
精卫们,我们都够视死如归吗?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精卫填海,是一种复仇心理,而又造就了一脉河流。
那我们是在复仇吗?复谁的仇呢?我们做出了一条细细的河流吗?这是什么河呢?
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是近10年前学古代文学时,当时我们注重的是它的精神,却不去计较“价值”问题。填海不过是天方夜谭,海是天不平的,结果只有淹没大地。
离开学院以后,我们发现,“精神”被围在四面城墙之中,外边只有“商机”。精卫填海,是一个不符合经济学的反面教材……
我们当中真的是这许多的精卫吗?还是戴着精卫彩衣的商人,接着精彩的表演赚取宝贵的资本?
我想,我还是坚持保有一线的希望。纵然有人会笑我天真、笑我傻气,不过“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倔强,还是感动我的。
精卫在复仇?有可能。造河?也许把。我们在做哪一样,或是做了哪一样?我一直只注意精卫的斩钉截铁。我们要维护的事物,总需要有人持有天真的执著。
我不是个最懂得经济效应的人,更可能恰恰相反。我只想在尚存一丝热忱之余,竭力填海……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