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October 2005
27 October 2005
26 October 2005
飞鸟的话
偶然读到印度诗/哲人泰戈尔( Tagore)的诗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莫名感动,在回家的短暂路途中反复思索着。
很值得玩味的散文诗句,简单却寓意丰富。
完成一些工作后便上网查找这句散文诗的具体出处,间接地找到了泰戈尔的著名诗集——《飞鸟集》。
里头的诗句美极了,许多也十分感人。
(有兴趣看看中英对照版的朋友,不妨到这个站点:http://blog.bcchinese.net/linyujack/archive/2005/09/07/34572.aspx)
说回那个引发我开始一连串的寻找的诗句,它令我联想到“人生”。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
我们飞越人生的天空时,总以为会留下某些标记,让别人注意、记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啊。更多时候,是“来无影去无踪”,或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出家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在飞越天空时,像我这样的飞鸟,是很希望证明自己确实曾经飞过的。
25 October 2005
信
昨天收到了那里的来信,感觉一切终于尘埃落定。
在这之前,何去何从总有些不确定,仿佛没有白纸黑字的证据就不能安下心来。
薄薄的信纸在手中碘不出太多重量,风一吹它就可能飞得远远的。
岁月也是飞逝而去的,在一个地方度过三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它“难忘”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有许多穿插了酸甜苦辣的记忆。作为我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执教的生涯令我成长了许多。有时候我还不太能相信,我竟然挨过去了。当初流过的眼泪都不知不觉地风干了。
有时我会想,我的信念改变了吗?一开始,我不是为了教育的宏大使命“入行”的,是对中文的爱把我引入为人师表的殿堂里来的。倘若当年我另作抉择,我可能是记者,或是任何一个职业里的打工仔。如果……如果……太多的可能性在这个世界上胎死腹中。但是我始终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为了在我钟爱的语文的怀抱中工作。
而迄今,我仍热爱中文,在一个不怎么有利的大环境里依旧热爱,这不简单。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重视母语,甚至将之弃如敝屣。我曾经心痛得不能自己,进而觉得在学校里真的郁闷得待不住了。后来渐渐习以为常,一面尽力挽回,一面也不太自责了。能够改变的心态是我的所获,不愿意接受我的诱导的我亦不想勉强。
毕竟,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明年的离开一确定下来,我便觉得释然了。
更换一个“战地”,继续为中文做些事,尽管有人告诫我这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过程。我想,就如陈绮贞的专辑名称《华丽的冒险》一样,我不去冒一个险,或许永远不会懂得会我可能有什么获得。
(2006年6月26 日,我将到教育部总部报道,开始两年的任期。离开学校或许是暂时的事,也可能再也不会以教师的身份回去了。)
在这之前,何去何从总有些不确定,仿佛没有白纸黑字的证据就不能安下心来。
薄薄的信纸在手中碘不出太多重量,风一吹它就可能飞得远远的。
岁月也是飞逝而去的,在一个地方度过三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它“难忘”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有许多穿插了酸甜苦辣的记忆。作为我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执教的生涯令我成长了许多。有时候我还不太能相信,我竟然挨过去了。当初流过的眼泪都不知不觉地风干了。
有时我会想,我的信念改变了吗?一开始,我不是为了教育的宏大使命“入行”的,是对中文的爱把我引入为人师表的殿堂里来的。倘若当年我另作抉择,我可能是记者,或是任何一个职业里的打工仔。如果……如果……太多的可能性在这个世界上胎死腹中。但是我始终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为了在我钟爱的语文的怀抱中工作。
而迄今,我仍热爱中文,在一个不怎么有利的大环境里依旧热爱,这不简单。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重视母语,甚至将之弃如敝屣。我曾经心痛得不能自己,进而觉得在学校里真的郁闷得待不住了。后来渐渐习以为常,一面尽力挽回,一面也不太自责了。能够改变的心态是我的所获,不愿意接受我的诱导的我亦不想勉强。
毕竟,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明年的离开一确定下来,我便觉得释然了。
更换一个“战地”,继续为中文做些事,尽管有人告诫我这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过程。我想,就如陈绮贞的专辑名称《华丽的冒险》一样,我不去冒一个险,或许永远不会懂得会我可能有什么获得。
(2006年6月26 日,我将到教育部总部报道,开始两年的任期。离开学校或许是暂时的事,也可能再也不会以教师的身份回去了。)
22 October 2005
“五分之三”感官
很久没有看卡尔维诺的书,最近心中突然很怀念。
今天,我把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Under the Jaguar Sun"看完后,才发现书后有这样的话:
"The senses promise fulfilment of desire and an exit from the self."
卡尔维诺在这本书里收录的三则故事都围绕着我们的五种感官。可惜的是,他还没有写完“视觉”(sight)和“触觉”(touch) 的部分就去世了。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经典还是经典,卡尔维诺留给世人的那“五分之三”,还是精彩动人的。
有机会的话,大家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才83页,花时间研究一下卡尔维诺的文字,绝对是值得的。
是时候了
爸爸把朋友寄给我的信送到我手上时,淡淡地说:“是时候了。”
我立刻会意,因为我早已意识到他对我凌乱不堪的书房一向颇有意见。
的确,是时候了。
在忙碌的生活里,我常常给自己找借口,回避许多事情。
从收拾房间到给朋友写信,其实并不是刻意回避,而是习惯给自己拖延的机会,等待一个不知何时到来的“黄道吉日”。
往往觉得,感觉还不太对,所以不想动手去做。
绝对不是讨厌做,那永远不是理由。
收拾房间虽然很琐碎,可是我总会像玩寻宝游戏一样,在杂乱的生活现场(书房)寻获一些被遗忘的“惊喜”。记忆的拼图缺失的一些块块有时也会突然浮现,相当过瘾。
写信更是趣事,只不过我似乎已经太依赖电脑打字而不怎么习惯书写。恰好那两位和我通信的朋友都不怎么喜欢我打字,因此倒像是迫使我不得不努力挣脱惰性的纠缠提笔写信。这也是好事。
所以,应该是时候了。
朋友在来信中说,读了我的blog,觉得我应该选择快乐一些,不要老是被烦恼和忧郁困扰。
和他相比,我或许是一个较为悲观的人,对于生活中的低潮阶段比较敏感,而且莫名执著。
但是了解我的朋友也都知道,我是有能力很快bounce back的人,情绪如风转向,悲喜食在世一线之隔。(所以,在大学上佛教心理学的课时,我对“念头转换”的整个理论框架感到非常亲切!)
这样的性格跟随我多年,有时自己也觉得不怎么健康。
所以,也是时候了。
记得在电影《宋家皇朝》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结为夫妻时,孙中山引用了《圣经》里的话:“生有时,死有时……”万物的运作各有其周期和时限,整个过程不但神秘又令人称奇。时候到了,一些事情必须开始,另一些则必须结束。这并不是被动的宿命,而更像是一种严肃的认识。认识到生命里总有一些使命性的存在,而我们大有责任去完成它(们)。
20 October 2005
19 October 2005
正在尝试让自己放松……
18 October 2005
17 October 2005
又是猪头主义
这一次我是为别人“申冤”的……
猪头又出没了!
一样地话多、一样地问题多多,一样地令人咬牙切齿。
猪头总是精力旺盛,却不把energy投入有用的方面,反而拼命挑着鸡蛋里的骨头。
真无聊。
猪头以阻碍他人为“猪生”大计,其使命感出奇地重。
我无法理解他们从颠三倒四的破坏行动中取得什么样的乐趣,竟能够乐此不疲地持续下去。
况且,猪头的“智慧”总是漏洞百出,大有自暴其丑的意味。
笑死人了,他们不觉得丢人吗?
或许,逻辑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法则吧。
在猪头的世界里,或许只有anti-logic。
他们的主义在胸口热情燃烧,这是使得他们得以骄傲地、坚韧地存在的理由。
我们呢,唯有继续受害啦……
猪头又出没了!
一样地话多、一样地问题多多,一样地令人咬牙切齿。
猪头总是精力旺盛,却不把energy投入有用的方面,反而拼命挑着鸡蛋里的骨头。
真无聊。
猪头以阻碍他人为“猪生”大计,其使命感出奇地重。
我无法理解他们从颠三倒四的破坏行动中取得什么样的乐趣,竟能够乐此不疲地持续下去。
况且,猪头的“智慧”总是漏洞百出,大有自暴其丑的意味。
笑死人了,他们不觉得丢人吗?
或许,逻辑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法则吧。
在猪头的世界里,或许只有anti-logic。
他们的主义在胸口热情燃烧,这是使得他们得以骄傲地、坚韧地存在的理由。
我们呢,唯有继续受害啦……
16 October 2005
15 October 2005
女生的演唱会
14 October 2005
等待——黑色的天使
朋友那一晚SMS我,通知我陈绮贞发片了,专辑的名称是《华丽的冒险》。
印象中,我们似乎守候了很久,才等到Cheer的新专辑。
之前就听到她零星的消息,也下载到了她的《旅行的意义》单曲,就是期盼着她完整的作品集。
期盼着,期盼着,直到手机发出响声那刻方告一段落。
隔天就到唱片行去,很幸运的,我找到了这张《华丽的冒险》。
其实,专辑的名称一听就很“陈绮贞”,很有她一贯带有哲理兼bohemian气息的风格。
第一首歌《旅行的意义》,我就很喜欢。
歌曲里的爱情未必需要又粘又腻,别离的情绪也不尽是哭天抢地的那一种。
“勉强说出你为我寄出的每一封信/都是你离开的原因/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其中蕴含的忧伤是淡淡的、无所谓的,可是谁知道它真正的杀伤力呢?
翻看了专辑的文案和里头的相片,不难发现陈绮贞也在一些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变。
由五月天的码莎执笔的一段文字《完美的华丽蕾丝的黑色天鹅绒》写到:
“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忘记那个总是在专辑里交战着自我的陈绮贞。因为这次的陈绮贞纯粹得令你感到害怕,纯粹得似乎不属于这个用谎言编制的世界”。
非常powerful的语句。
而陈绮贞这次的造型也确实令人为之一怔。
特别是一张照片里,Cheer半闭双眼躺在水塘里的画面,简直让我想起蔡明亮电影里死亡的意象!
不知怎么的,就是感觉不安。
陈绮贞的音乐总是需要花一些时间慢慢沉浸其中,然后提炼出自己的精华。
这一次当然不会不同。
尤其是当过去清纯的精灵已蜕变成今时的黑色天使。
13 October 2005
拾回感觉
11 October 2005
10 October 2005
不同版本
周日的晚上,原本不适于太过浪漫的沉溺。
因为害怕一旦滑落进去,就很难爬出来。
可是我实在无法抗拒Lisa Ono的诱惑。
这张Romance Latino Vol. 2是这位日籍爵士女王继Vol. 1后的另一经典。上一张专辑以轻快的巴西Bossa Nova为主,收录了不少让人听了全身上下都想舞动起来的作品。此作则来了个180度转变,改而投入慢版抒情爵士的风格。小野女士的音质简直是诠释这类歌曲的天籁之声,不过度粘腻,却饱含感情。
在经历了繁琐的一天以后,把自己浸泡在爵士的波澜中,的确是难以拒绝的享受。
Track 1 的"Historica De Un Amoe"是一首中文老歌的旋律,不知道是哪一方翻唱了对方。
中文歌词好像有这样的句子:“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肉麻的可以,叫人鸡皮疙瘩掉一地。
可是不能否认,一只如此熟悉的旋律是能够打动人的,把听者引入整张专辑的殿堂。
很喜欢Lisa Ono这个版本的爵士“嘉年华”,或许因为这是个继续浪漫的周日夜晚。
9 October 2005
简单的满足
8 October 2005
养"心"
7 October 2005
6 October 2005
又年轻又美好……
什么年龄的恋爱是最美好的?
昨天,我目睹了一对年轻的小恋人一起温书的情景。
感觉,很温馨。
许多时候,在外头看见在一起“读书”或“做功课”,更多情况是两个人巴不得合二为一,紧紧地腻在一起,像是要展示给全世界看:嘿!我们是恋人哟!
青春在燃烧,热情更是如此。
恋人们的心里花开处处, 香气四溢,而且他们慷慨地希望与所有人分享。
原本,这是美好的事,最起码无可厚非。
当然,又有“害群之马”犯了太过火、太露骨的毛病,以至于太沉迷于自我的“展览”——让人怀疑他们是“形式主义恋人”。
这令人觉得悲伤,因为爱情不应该如此被cheapened。
说回那对小恋人。
说实话,我是相当认同这一对的。
心里充满对他们的祝福,虽然我并不太能够清楚言喻其中的原因。
只是执著地希望他们可以真心相惜,相互扶持,一直走到老。
4 October 2005
方便回味
电影原声带,我很喜欢听。
原因是,它们能够把我带回到观看电影时的那个情境。
那时单凭想象,很难回去的。
每部电影的特定画面都是一个心情的定格,所代表的不仅是当时电影里的内容,也是观众心里一定程度上的某个反映。
所以每次碰上喜欢的电影,我都会购买它的原声带。
方便回味。
随着时间的必然流逝,记忆总也在衰退之中,有时不能不依靠一些媒介激活一下。
而向我这样,在某些时刻,会突然想起一些电影。
那个时候,我就会陷入慌乱的寻找当中,以求把握磷光闪现的霎那,享受难得美好的时光。
就像现在,快下雨了。
正想着日本电影《いま,愛にゆきます》(中文译名为《借着雨点来爱你》),手边恰好就有它的原声带。
欣喜。立刻播放,让乐符飘荡开来,将我包围。
感觉很想时间暂时不走了,而我就在这中间被保护着。
观看电影时的深深的感动回来了,并一点也不陌生,如同那温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回味着,回味着,午后的时光悄悄过去。
在音乐停止时,我将回到现实,但我并不觉得遗憾。
有了这么方便回味的途径,我还能不知足吗?
原因是,它们能够把我带回到观看电影时的那个情境。
那时单凭想象,很难回去的。
每部电影的特定画面都是一个心情的定格,所代表的不仅是当时电影里的内容,也是观众心里一定程度上的某个反映。
所以每次碰上喜欢的电影,我都会购买它的原声带。
方便回味。
随着时间的必然流逝,记忆总也在衰退之中,有时不能不依靠一些媒介激活一下。
而向我这样,在某些时刻,会突然想起一些电影。
那个时候,我就会陷入慌乱的寻找当中,以求把握磷光闪现的霎那,享受难得美好的时光。
就像现在,快下雨了。
正想着日本电影《いま,愛にゆきます》(中文译名为《借着雨点来爱你》),手边恰好就有它的原声带。
欣喜。立刻播放,让乐符飘荡开来,将我包围。
感觉很想时间暂时不走了,而我就在这中间被保护着。
观看电影时的深深的感动回来了,并一点也不陌生,如同那温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回味着,回味着,午后的时光悄悄过去。
在音乐停止时,我将回到现实,但我并不觉得遗憾。
有了这么方便回味的途径,我还能不知足吗?
3 October 2005
宣言
当人的意识感觉到被幽禁的时候,它会如何反应?
享受安逸,抑或进行反弹?
选择安逸,可能是一些人的决定。
毕竟,那是比较省时省力的途径,所受的痛苦和折磨或许也更少。
姑且称不上“享受”,却是较为安然的存在吧。
无可厚非,因为批评它的卫道者总是不能亲身体验当事人的处境。
一只笼中的鸟,自有它“幸福” 的感觉。
我们对它的同情与怜惜,来自于我们的主观判断,即认为“自由”等于“幸福”。
事实未必如此。
苟且偷生,在我们的生活用语里摆脱不了贬义,可是谁又脱离得了“参与”的罪名?
是血肉之躯的,都会觉得疲倦的;挣扎多时却毫无建树的,意志也会被消磨掉的。
然后,不得不lie low,残喘一阵。
这样,有错吗?何错之有?
请原谅我的冒昧,这好像是在为不敢面对现实时的我找借口。
我在渴望一些能够庇护我的安逸,让我暂时(不晓得多久)躲避残酷现实、真正补足元气的宁谧。
就允许我cut some slack好了。
在这里,我正式宣布:短暂“苟且”开始……
2 October 2005
消失的泡沫
今天上日文课时,老师让我们读了一篇令我感伤的文章。
文章里介绍的是一位诗人的作品,诗表面上讲述的是小孩吹泡泡玩乐的情景。泡泡飞上天空,然后被屋檐刺破,生命非常短暂。然而,老师透露,其实诗人是通过脆弱的泡泡的意象解释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曾经有贫穷的日本农人亲手将自己无法抚育的新生儿女杀死,而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就像泡泡一样稍纵即逝。
有了这一层理解,我阅读的心情就无比沉重了。
相信类似的事情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生,甚至还在继续发生。贫穷可能使人在逼于无奈的情况下做出极其残忍的举动,包括对于自己的骨肉。
让人觉得心寒的是,许多人根本对这样的残酷事实视若无睹,或是觉得遥远得一点都不实在。
下课后,我在一个咖啡座给Z写信,信里也提到这件事。
Z是个幸福的孩子,纵使再生活里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仍是幸运的。
我也一样,所以不免有些“大彻大悟”的感触,希望能够更有意义地生活。
请容许我的沉溺!
请允许我,为村上春树沉溺一下。
他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作家。从《挪威的森林》到《黑夜以后》一本一本追看他的著作,感觉是很独特的。
怎么说呢?
就和我看Milan Kundera和Italo Calvino等作家的书一样,我不怎么能够记牢个别故事的内容,却强烈地记忆阅读经验所带来的感觉。所谓Feeling这东西,抽象得可以,很难客观分享。
总之,我就觉得村上君在切入一个如日本那么复杂且苍凉的文明社会时,笔触总是那么独特。悲剧性的内容不回处理得煽情或露骨,这样淡淡的感染力渗入读者的心灵,才能酿成真正的震撼。
脑筋应该很wacky的村上,仿佛不会衰老似的。
听说他很勤于锻炼,健身和“健神”大概是紧密挂钩的。
极期待村上春树的新书出版……
1 October 2005
躲猫猫的失踪游戏
最近读报或收看新闻,得知岛国发生了几宗儿童失踪案。
很纳闷,小朋友们干什么会闹失踪呢?
有人在言论版发表意见,分析了其中的原委。没有什么惊人的见解,甚至可以说,一些涉案少年的出走理由是微乎其微的。
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根本不足以构成“逃避问题”的需要。
想起The Princess and the Pea的故事,公主骄矜的“凤体”能够觉察到若干层垫褥底下一颗小小的绿豆,这甚至是验明真身的终极考验。
我们的下一代,都长成公主(或王子)吗?
不谈娇贵与否,我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心智,连带社会面对这整个问题的心态。
躲猫猫的游戏,是大家的童年消遣之一。
它可以是个刺激的玩意儿,对于捉人者和被捉者都是。
躲藏得越好,游戏的难度越高。可是有时候,藏匿得太好的那一人也可能开始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别人找不到他的所在。
被寻获,是一种释怀,游戏周而复始。
它应该保持“游戏”的定义,而不是衍化为生活的途径。
现代的小王子、小公主们或许更敏感了,在感觉到干扰他们的存在状态的绿豆便即刻做出反应。
用的是不怎么遥远的孩提时代的“躲猫猫”或“捉迷藏”,个人的消失等同“问题的消失”。
事实是这样的吗?
成人们开始团团转,坐立不安、心急如焚。
小失踪者安然归来,大家松口气之余,又有什么跟进(follow-up)行动呢?
追问?打骂?安慰?辅导?
每样来一点吧,然后祈祷历史不要重演。
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一切不会那么轻易完结的,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影响。
莫名地担忧了起来,这个社会究竟会怎么变下去?
(我,该躲到哪里去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