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October 2005

好像有点感觉了……


昨天早上完成了一篇文章,虽然有点匆忙,但是好像感觉到“它”回来了。

Feeling,很抽象,很自我,很私密的感觉。
假期的开始,忙碌不会就此结束,可是使之更为充实是我可以做的决定。
我决定这么做,因为感觉回来了!

(对了,我要“大势”开始搞摄影了, 哈哈,应该不会是三分钟热度的啦! Wink





27 October 2005

匆忙


城市人的日子,总是过得无比匆忙。
哪一天慢了下来,就仿佛是出了什么状况。

以今天为例,我被拉去出席了一个分享会,然后又回校上培训课,疲累的程度简直不堪形容。
可是,最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匆匆忙忙地度过一天,意义何在?

有时候,真的很难不质疑……

26 October 2005

飞鸟的话


偶然读到印度诗/哲人泰戈尔( Tagore)的诗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莫名感动,在回家的短暂路途中反复思索着。
很值得玩味的散文诗句,简单却寓意丰富。

完成一些工作后便上网查找这句散文诗的具体出处,间接地找到了泰戈尔的著名诗集——《飞鸟集》。
里头的诗句美极了,许多也十分感人。
(有兴趣看看中英对照版的朋友,不妨到这个站点:http://blog.bcchinese.net/linyujack/archive/2005/09/07/34572.aspx

说回那个引发我开始一连串的寻找的诗句,它令我联想到“人生”。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
我们飞越人生的天空时,总以为会留下某些标记,让别人注意、记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啊。更多时候,是“来无影去无踪”,或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出家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在飞越天空时,像我这样的飞鸟,是很希望证明自己确实曾经飞过的。

25 October 2005

问问云


下星期有两个公定假日。
该做些什么好呢?
出外郊游?在家看书?
想做的事永远太多,主意总是拿不定。

问问云好了。
突然有这样荒谬的想法,或许真的会得到一些灵感。

我,又在无厘头了吗?

昨天收到了那里的来信,感觉一切终于尘埃落定。

在这之前,何去何从总有些不确定,仿佛没有白纸黑字的证据就不能安下心来。
薄薄的信纸在手中碘不出太多重量,风一吹它就可能飞得远远的。
岁月也是飞逝而去的,在一个地方度过三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它“难忘”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有许多穿插了酸甜苦辣的记忆。作为我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执教的生涯令我成长了许多。有时候我还不太能相信,我竟然挨过去了。当初流过的眼泪都不知不觉地风干了。
有时我会想,我的信念改变了吗?一开始,我不是为了教育的宏大使命“入行”的,是对中文的爱把我引入为人师表的殿堂里来的。倘若当年我另作抉择,我可能是记者,或是任何一个职业里的打工仔。如果……如果……太多的可能性在这个世界上胎死腹中。但是我始终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为了在我钟爱的语文的怀抱中工作。
而迄今,我仍热爱中文,在一个不怎么有利的大环境里依旧热爱,这不简单。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重视母语,甚至将之弃如敝屣。我曾经心痛得不能自己,进而觉得在学校里真的郁闷得待不住了。后来渐渐习以为常,一面尽力挽回,一面也不太自责了。能够改变的心态是我的所获,不愿意接受我的诱导的我亦不想勉强。
毕竟,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明年的离开一确定下来,我便觉得释然了。
更换一个“战地”,继续为中文做些事,尽管有人告诫我这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过程。我想,就如陈绮贞的专辑名称《华丽的冒险》一样,我不去冒一个险,或许永远不会懂得会我可能有什么获得。

(2006年6月26 日,我将到教育部总部报道,开始两年的任期。离开学校或许是暂时的事,也可能再也不会以教师的身份回去了。)

22 October 2005

“五分之三”感官


很久没有看卡尔维诺的书,最近心中突然很怀念。
今天,我把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Under the Jaguar Sun"看完后,才发现书后有这样的话:
"The senses promise fulfilment of desire and an exit from the self."

卡尔维诺在这本书里收录的三则故事都围绕着我们的五种感官。可惜的是,他还没有写完“视觉”(sight)和“触觉”(touch) 的部分就去世了。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经典还是经典,卡尔维诺留给世人的那“五分之三”,还是精彩动人的。

有机会的话,大家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才83页,花时间研究一下卡尔维诺的文字,绝对是值得的。


是时候了


爸爸把朋友寄给我的信送到我手上时,淡淡地说:“是时候了。”
我立刻会意,因为我早已意识到他对我凌乱不堪的书房一向颇有意见。

的确,是时候了。

在忙碌的生活里,我常常给自己找借口,回避许多事情。
从收拾房间到给朋友写信,其实并不是刻意回避,而是习惯给自己拖延的机会,等待一个不知何时到来的“黄道吉日”。
往往觉得,感觉还不太对,所以不想动手去做。

绝对不是讨厌做,那永远不是理由。
收拾房间虽然很琐碎,可是我总会像玩寻宝游戏一样,在杂乱的生活现场(书房)寻获一些被遗忘的“惊喜”。记忆的拼图缺失的一些块块有时也会突然浮现,相当过瘾。
写信更是趣事,只不过我似乎已经太依赖电脑打字而不怎么习惯书写。恰好那两位和我通信的朋友都不怎么喜欢我打字,因此倒像是迫使我不得不努力挣脱惰性的纠缠提笔写信。这也是好事。

所以,应该是时候了。

朋友在来信中说,读了我的blog,觉得我应该选择快乐一些,不要老是被烦恼和忧郁困扰。
和他相比,我或许是一个较为悲观的人,对于生活中的低潮阶段比较敏感,而且莫名执著。
但是了解我的朋友也都知道,我是有能力很快bounce back的人,情绪如风转向,悲喜食在世一线之隔。(所以,在大学上佛教心理学的课时,我对“念头转换”的整个理论框架感到非常亲切!)
这样的性格跟随我多年,有时自己也觉得不怎么健康。

所以,也是时候了。

记得在电影《宋家皇朝》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结为夫妻时,孙中山引用了《圣经》里的话:“生有时,死有时……”万物的运作各有其周期和时限,整个过程不但神秘又令人称奇。时候到了,一些事情必须开始,另一些则必须结束。这并不是被动的宿命,而更像是一种严肃的认识。认识到生命里总有一些使命性的存在,而我们大有责任去完成它(们)。




















遇到~冷场


在我们这个热带的岛国,不时还会出现名副其实的“冷场”
温度下降影响的不仅是外在的环境,也会神出鬼没地溜进人的心里。

昨晚,我便经历了一次的“冷场”。原本以为会感到很尴尬或是手足无措,不过令自己有些吃惊的是,我对此并不觉得别扭,反而使有些好笑。那和幽默感没有什么关系吧,或许只是真的觉得不想太在乎。

开心地笑一笑,冷场所带来的低温也会慢慢被驱散的。回温的时候,就应该笑得更加开怀,不是吗?

20 October 2005

真对不起噢……



“忍一时风平冷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很同意这两句话,但是要身体力行就不容易了。
今天对一个人的口气不怎么好,之后才觉得好后悔、好难受。
因为令我心烦的混乱局面,并不是她搞出来的,而我却莽撞地把气出在她身上。
如果我是她,我肯定会很懊恼。
可是,她却很宽宏大量地不责怪我,反而很体谅我的感受。
这令我感到更不安了。
所以回到家就给她发了短讯和电邮,“负荆请罪”。

真对不起噢!

(其实,事情未必是那么糟糕的,她也愿意出面帮忙我,所以我应该安心才对。)

以后真的要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淡定一些,不要随便毛躁起来。

19 October 2005

正在尝试让自己放松……


最近买了手提的按摩器材,希望它的轻便能够鼓励我尝试放松。
为我按摩过的朋友抱怨,我的肩膀实在太紧绷了,害她使尽力气都无法达到relaxed的状态。
我不否认,我是很容易紧张的人,在生活里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有时,我知道自己是在杞人忧天,可就是免不了全身肌肉缩得紧紧的。

放轻松,真的那么困难吗?
扭开按摩器,让机器的敲打式运作在疲惫的身体上“用功”,感觉很舒服。
反复调整,终于找到了适当的速度,能够给肌肉不温不火的享受——好满足。

或许明天又是紧张的一天,工作又要排山倒海而来,但是当下感受到的舒服是最实在的。知道这个,似乎已经足够了。

突然明白,人一直不能放松下来,或许就是因为不懂得珍惜“当下”。

18 October 2005

基本的问题


最简单的问题,有时候偏偏最难回答。
也许就因为这样,小孩的问题常常把大人搞得哑口无言。
一些人“无心插柳”,却栽植出一棵硕大的“问题树”。

最基本的问题,常常把人弄得很糊涂。
原本以为再熟悉不过的“事实”或真理,突然变得陌生。
信心当然被打击,人也可能感到失落……

或许是我们总喜欢把事情复杂化,以致在面对简单的问题时,就措手不及。
“答案真的那么直接了当吗?”我们会纳闷。

这是世人的一个通病。
在碰到基本的问题时,回到平常心吧。
那里应该就有最有效、最简单的答案了。

17 October 2005

又是猪头主义

这一次我是为别人“申冤”的……

猪头又出没了!
一样地话多、一样地问题多多,一样地令人咬牙切齿。
猪头总是精力旺盛,却不把energy投入有用的方面,反而拼命挑着鸡蛋里的骨头。
真无聊。

猪头以阻碍他人为“猪生”大计,其使命感出奇地重。
我无法理解他们从颠三倒四的破坏行动中取得什么样的乐趣,竟能够乐此不疲地持续下去。
况且,猪头的“智慧”总是漏洞百出,大有自暴其丑的意味。
笑死人了,他们不觉得丢人吗?

或许,逻辑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法则吧。
在猪头的世界里,或许只有anti-logic。
他们的主义在胸口热情燃烧,这是使得他们得以骄傲地、坚韧地存在的理由。

我们呢,唯有继续受害啦……




16 October 2005

有行动才有成功!

这是对大家,也是对自己说的:

明天,我决定正式开始我的塑身计划!

不能再拖延的行动,早晚必须付诸实行。这不是纯粹的“减肥”,也是迈向保持健康和改善生活的一大跨越。一直以忙碌作借口,来回避原本不可或缺的锻炼,然后埋怨自己的体重增加,那好自作自受……

所以,我不想继续当逃兵,而要积极地做些调整,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得更好!!!
当然,我不会给自己定下什么夸张的目标,一切务实处理还是最保险的做法。
我可还不想把命也“减”了哟!哈哈……



15 October 2005

女生的演唱会

真开心,原来陈绮贞11月会来新加坡开唱。
没有宣传,没有通告,一场只有500个座位的small affair也让我误打误撞地看到。

幸运得没话说。

立刻给同是她的“粉丝”的他发简讯,哈哈,大男生也很兴奋噢。即刻通过网路订票,不要蹉跎岁月了……

之前我看过两次的演唱会——一次在大学,一次在开始工作以后。大学那回看的是林忆莲,后来看的是王菲。都是女生(天后不用提)。本来这次是要看David Tao的演唱会的,却可能因为旅行而取消,结果在我观看演唱会的短暂历史里或许就只有女生的地位了。

(上次看王菲是和他去的,这一次看陈绮贞也找他,可见我们在音乐方面的品味实在太相近了。)

14 October 2005

等待——黑色的天使


朋友那一晚SMS我,通知我陈绮贞发片了,专辑的名称是《华丽的冒险》。
印象中,我们似乎守候了很久,才等到Cheer的新专辑。
之前就听到她零星的消息,也下载到了她的《旅行的意义》单曲,就是期盼着她完整的作品集。
期盼着,期盼着,直到手机发出响声那刻方告一段落。

隔天就到唱片行去,很幸运的,我找到了这张《华丽的冒险》。
其实,专辑的名称一听就很“陈绮贞”,很有她一贯带有哲理兼bohemian气息的风格。
第一首歌《旅行的意义》,我就很喜欢。
歌曲里的爱情未必需要又粘又腻,别离的情绪也不尽是哭天抢地的那一种。
“勉强说出你为我寄出的每一封信/都是你离开的原因/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其中蕴含的忧伤是淡淡的、无所谓的,可是谁知道它真正的杀伤力呢?

翻看了专辑的文案和里头的相片,不难发现陈绮贞也在一些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变。
由五月天的码莎执笔的一段文字《完美的华丽蕾丝的黑色天鹅绒》写到:
“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忘记那个总是在专辑里交战着自我的陈绮贞。因为这次的陈绮贞纯粹得令你感到害怕,纯粹得似乎不属于这个用谎言编制的世界”。
非常powerful的语句。
而陈绮贞这次的造型也确实令人为之一怔。
特别是一张照片里,Cheer半闭双眼躺在水塘里的画面,简直让我想起蔡明亮电影里死亡的意象!
不知怎么的,就是感觉不安。

陈绮贞的音乐总是需要花一些时间慢慢沉浸其中,然后提炼出自己的精华。
这一次当然不会不同。
尤其是当过去清纯的精灵已蜕变成今时的黑色天使。




13 October 2005

拾回感觉



“感觉”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要怎么拾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失去了某种feeling,内心也觉得像是失去了一些重量。

有时候,会因此而感到难受。

现在告诉人我喜欢写东西时,脸会有点红。
因为写作的感觉,似乎正在离我越来越远……
想写,却苦恼于该如何切入,可能是太久没有“动”了。
有人用“冬眠”来形容,我却更觉得自己像是不由自主地被“定住”了。

怎么拾回当初那种对文字的感觉呢?
有时候,越是勉强越是徒然,这个道理我很清楚。
结果,觉得自己犹如sitting duck——在等死。

那该怎么办呢?

我看,还是慢慢condition 自己好了,一点一点来。
毕竟那么喜爱文字,应该不会那么轻易lose the touch的吧。








重遇

老朋友的重遇,有时候确实是在最鬼使神差的方式发生。
大家各自生活和运作,忙来忙去的,似乎永远好难碰上……
渐渐的,我们可能忘记彼此,很“自然而然”地相信对方和自己根本没有认识过。

这是一个悲剧。

今天和Q“重遇”,那种“无巧不成书”的感觉格外突出。
原来他和W是认识的,或许W曾提过,我却毫无记忆。
虽然之前我和Q并不熟络,可是再度取得联系,在我来说依然是兴奋的事。
那感觉甚至像是我又交了个新朋友啊……

11 October 2005

夜风吹起时


我喜欢城市,多过任何地方。
城市的内容缤纷多彩,包罗万象。
总是可能在一眨眼的白驹过隙间,窥探到一些特别的人、事和物。

朋友说:你是搞写作的,当然喜欢充满灵感的城市……

就像今晚,当我和朋友在岛国的城市中央喝着餐后饮料,在偶然吹起的夜风里,许多思绪来回不
息。
我们生活在一座人潮熙来攘往三城市,一个魅力和缺憾错落交叠的空间。
很莫名地觉得自豪,在这么拥挤的版图里,我们竟然吹得到风。

不管身处怎样的城市,我都会想办法找出喜爱它的理由。

有无灵感,实在不是问题的关键。

感觉孤独


朋友突然劝我,不要强颜欢笑。
如果不开心,就别逼自己在人前表现得快乐。
我问他为什么会对我说这些,他回答——直觉。

人前人后的我是不是表里不一?
我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我在假装开心吗?

其实,心里早已有一股压抑着的郁闷,久久无法消去。
放不下的执著、打不开的心结,这些重量一直是我存在中的负担。
它们,总令我感觉孤独。

孤独,和悲伤一样,难以名状。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因此只好选择默然忍受。
想向周围的人倾诉,有时候也力不从心。
毕竟,没有人有义务承受我的不快乐。

所以,经常深切地感觉到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隐隐忧郁……

10 October 2005

不同版本


周日的晚上,原本不适于太过浪漫的沉溺。
因为害怕一旦滑落进去,就很难爬出来。
可是我实在无法抗拒Lisa Ono的诱惑。


这张Romance Latino Vol. 2是这位日籍爵士女王继Vol. 1后的另一经典。上一张专辑以轻快的巴西Bossa Nova为主,收录了不少让人听了全身上下都想舞动起来的作品。此作则来了个180度转变,改而投入慢版抒情爵士的风格。小野女士的音质简直是诠释这类歌曲的天籁之声,不过度粘腻,却饱含感情。

在经历了繁琐的一天以后,把自己浸泡在爵士的波澜中,的确是难以拒绝的享受。


Track 1 的"Historica De Un Amoe"是一首中文老歌的旋律,不知道是哪一方翻唱了对方。
中文歌词好像有这样的句子:“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肉麻的可以,叫人鸡皮疙瘩掉一地。
可是不能否认,一只如此熟悉的旋律是能够打动人的,把听者引入整张专辑的殿堂。

很喜欢Lisa Ono这个版本的爵士“嘉年华”,或许因为这是个继续浪漫的周日夜晚。

寻觅中的方向感


这时的我,觉得自己似乎缺乏方向感。
该完成的工作正在堆积,我却选择视若无睹。
一时不知道要从何做起,感觉有些不是滋味。
向左?向右?直走回到达什么地方呢?
我的脑子里飘荡着这一串问题……

没有答案。

我还是去找一找答案吧。
或许动手把工作抱进怀里,或许momentum就会浮现也不一定。

加油呀,自己!






9 October 2005

今天


一天的过去,可以被装得满满的,也可以空空荡荡。
我的today,便是被许多零碎的事所充满的。
从“例常公事”的日文课,到午餐的“冒险”(尝试新餐馆),到甜美的午睡,到和W的小摩擦,到混乱的工作……
现在,我想“昏迷”了。
今天真是过得没什么空隙,还好感觉不错。
下一周又有一番的打算,要完成些什么,一连串的生命内涵有待扩展。
The thought makes me excited enough.
(难得如此“乐观”……哈哈!)

简单的满足




由于近日在注意体重,carbohydrates含量较高的食物都是我敬而远之的东西。
饭食、面条等都不太合乎我的胃口,唯有多摄取蛋白质高的食物和蔬果。
今天到一家相当新的日本餐馆——胡椒厨房Pepper Lunch位于Isetan Scotts的分店去了。
在那里用了一份麻油鸡沙拉和Miso soup,感觉竟是那么幸福。
尽管别的食客都在美味的肉香中大快朵颐,而我只是在啃着小分量的食物,那其中的口感已经很不错了。
结果,很享受这份简单的午餐。
原来满足是可以简单达到的状态。

下回再到那里去,或许会试一下餐馆著名的烧烤,再配上适量的运动,罪恶感或许就没有那么重了。

注:请自己务必加油,成功减肥!!!

骤雨和心情的挂钩


现在的天气实在和我很像。
雨呢,说下就下,突然的可以。

所以有人说,天气预报是最不能拿准的。
报A得B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心情,也是如此。

三分钟前,天空还在哭泣。
此刻,雨小了,太阳又露脸。

莫名其妙地感到疲倦(尽管睡了比平时更长的时间),意兴阑珊。
如果我是古人,肯定提早抑郁而死。
因为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消遣的途径,整天就会阴霾地度过,不早卒才怪。


8 October 2005

养"心"


教育能否成功,很多时候,我觉得靠“心”。

有恒“心”,铁杵磨成针。
有耐“心”,踏破铁鞋不是问题。
有良“心”,学习者会更珍惜机会。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学习并不困难。
然而在同一个时代里,正确的学习就不那么容易了。
价值观的灌输,有人认为已是老掉牙的一套,但它何其重要!
我们不需要冷酷的万能人,对吧?
至少,我宁可周围的人不那么聪明,却更有人情味。

有科学报道指出,人类的血液被生活中所摄取的各种化学物质不知不觉地污染了。
血液是流通全身的命脉,流进心里时,是不是也把杂质也带了进去?
我们可以依靠药物和医学科技保存、强化我们的肉身,“心”呢?
它经常是最被忽略的……

7 October 2005

喜欢说话……


这就是我。
语言是美丽的符号,而说话便是发扬它的工具。

有人告诉我,他们觉得我很会说话。
这句话,可说是意味深长。
可以指我很有说话的技巧;又或是我很有说话的耐力(长气?)。
我不喜欢揣测,也没有逼问对方。

只要我开心,我会说很多话。
而当我在进行思考的某些时候,我也可能通过交谈(包括自言自语)来激活一些比较懒惰或迟钝的脑细胞。

同样的,当我不开心时,我可能“封口”。
闹自闭,这是我给这个过程的命名。
不说话,表示我的“不爽”,也是内在调整的指标。

(现在,我想说话。
没有人听,所以我在这里“说”。)

6 October 2005

又年轻又美好……


什么年龄的恋爱是最美好的?

昨天,我目睹了一对年轻的小恋人一起温书的情景。
感觉,很温馨。
许多时候,在外头看见在一起“读书”或“做功课”,更多情况是两个人巴不得合二为一,紧紧地腻在一起,像是要展示给全世界看:嘿!我们是恋人哟!
青春在燃烧,热情更是如此。
恋人们的心里花开处处, 香气四溢,而且他们慷慨地希望与所有人分享。
原本,这是美好的事,最起码无可厚非。
当然,又有“害群之马”犯了太过火、太露骨的毛病,以至于太沉迷于自我的“展览”——让人怀疑他们是“形式主义恋人”。

这令人觉得悲伤,因为爱情不应该如此被cheapened。

说回那对小恋人。
说实话,我是相当认同这一对的。
心里充满对他们的祝福,虽然我并不太能够清楚言喻其中的原因。
只是执著地希望他们可以真心相惜,相互扶持,一直走到老。






4 October 2005

方便回味

电影原声带,我很喜欢听。
原因是,它们能够把我带回到观看电影时的那个情境。
那时单凭想象,很难回去的。

每部电影的特定画面都是一个心情的定格,所代表的不仅是当时电影里的内容,也是观众心里一定程度上的某个反映。
所以每次碰上喜欢的电影,我都会购买它的原声带。

方便回味。

随着时间的必然流逝,记忆总也在衰退之中,有时不能不依靠一些媒介激活一下。
而向我这样,在某些时刻,会突然想起一些电影。
那个时候,我就会陷入慌乱的寻找当中,以求把握磷光闪现的霎那,享受难得美好的时光。

就像现在,快下雨了。
正想着日本电影《いま,愛にゆきます》(中文译名为《借着雨点来爱你》),手边恰好就有它的原声带。
欣喜。立刻播放,让乐符飘荡开来,将我包围。
感觉很想时间暂时不走了,而我就在这中间被保护着。
观看电影时的深深的感动回来了,并一点也不陌生,如同那温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回味着,回味着,午后的时光悄悄过去。
在音乐停止时,我将回到现实,但我并不觉得遗憾。
有了这么方便回味的途径,我还能不知足吗?








3 October 2005

宣言


当人的意识感觉到被幽禁的时候,它会如何反应?
享受安逸,抑或进行反弹?

选择安逸,可能是一些人的决定。
毕竟,那是比较省时省力的途径,所受的痛苦和折磨或许也更少。
姑且称不上“享受”,却是较为安然的存在吧。
无可厚非,因为批评它的卫道者总是不能亲身体验当事人的处境。

一只笼中的鸟,自有它“幸福” 的感觉。
我们对它的同情与怜惜,来自于我们的主观判断,即认为“自由”等于“幸福”。
事实未必如此。

苟且偷生,在我们的生活用语里摆脱不了贬义,可是谁又脱离得了“参与”的罪名?
是血肉之躯的,都会觉得疲倦的;挣扎多时却毫无建树的,意志也会被消磨掉的。
然后,不得不lie low,残喘一阵。

这样,有错吗?何错之有?

请原谅我的冒昧,这好像是在为不敢面对现实时的我找借口。
我在渴望一些能够庇护我的安逸,让我暂时(不晓得多久)躲避残酷现实、真正补足元气的宁谧。
就允许我cut some slack好了。
在这里,我正式宣布:短暂“苟且”开始……














2 October 2005

消失的泡沫


今天上日文课时,老师让我们读了一篇令我感伤的文章。
文章里介绍的是一位诗人的作品,诗表面上讲述的是小孩吹泡泡玩乐的情景。泡泡飞上天空,然后被屋檐刺破,生命非常短暂。然而,老师透露,其实诗人是通过脆弱的泡泡的意象解释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曾经有贫穷的日本农人亲手将自己无法抚育的新生儿女杀死,而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就像泡泡一样稍纵即逝。
有了这一层理解,我阅读的心情就无比沉重了。
相信类似的事情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生,甚至还在继续发生。贫穷可能使人在逼于无奈的情况下做出极其残忍的举动,包括对于自己的骨肉。
让人觉得心寒的是,许多人根本对这样的残酷事实视若无睹,或是觉得遥远得一点都不实在。

下课后,我在一个咖啡座给Z写信,信里也提到这件事。
Z是个幸福的孩子,纵使再生活里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仍是幸运的。
我也一样,所以不免有些“大彻大悟”的感触,希望能够更有意义地生活。








请容许我的沉溺!


请允许我,为村上春树沉溺一下。

他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作家。从《挪威的森林》到《黑夜以后》一本一本追看他的著作,感觉是很独特的。
怎么说呢?
就和我看Milan Kundera和Italo Calvino等作家的书一样,我不怎么能够记牢个别故事的内容,却强烈地记忆阅读经验所带来的感觉。所谓Feeling这东西,抽象得可以,很难客观分享。
总之,我就觉得村上君在切入一个如日本那么复杂且苍凉的文明社会时,笔触总是那么独特。悲剧性的内容不回处理得煽情或露骨,这样淡淡的感染力渗入读者的心灵,才能酿成真正的震撼。

脑筋应该很wacky的村上,仿佛不会衰老似的。
听说他很勤于锻炼,健身和“健神”大概是紧密挂钩的。
极期待村上春树的新书出版……




1 October 2005

躲猫猫的失踪游戏


最近读报或收看新闻,得知岛国发生了几宗儿童失踪案。
很纳闷,小朋友们干什么会闹失踪呢?
有人在言论版发表意见,分析了其中的原委。没有什么惊人的见解,甚至可以说,一些涉案少年的出走理由是微乎其微的。
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根本不足以构成“逃避问题”的需要。

想起The Princess and the Pea的故事,公主骄矜的“凤体”能够觉察到若干层垫褥底下一颗小小的绿豆,这甚至是验明真身的终极考验。
我们的下一代,都长成公主(或王子)吗?
不谈娇贵与否,我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心智,连带社会面对这整个问题的心态。

躲猫猫的游戏,是大家的童年消遣之一。
它可以是个刺激的玩意儿,对于捉人者和被捉者都是。
躲藏得越好,游戏的难度越高。可是有时候,藏匿得太好的那一人也可能开始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别人找不到他的所在。
被寻获,是一种释怀,游戏周而复始。

它应该保持“游戏”的定义,而不是衍化为生活的途径。
现代的小王子、小公主们或许更敏感了,在感觉到干扰他们的存在状态的绿豆便即刻做出反应。
用的是不怎么遥远的孩提时代的“躲猫猫”或“捉迷藏”,个人的消失等同“问题的消失”。

事实是这样的吗?
成人们开始团团转,坐立不安、心急如焚。
小失踪者安然归来,大家松口气之余,又有什么跟进(follow-up)行动呢?
追问?打骂?安慰?辅导?
每样来一点吧,然后祈祷历史不要重演。

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一切不会那么轻易完结的,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影响。
莫名地担忧了起来,这个社会究竟会怎么变下去?

(我,该躲到哪里去呢?)








偶像


所谓“偶像”,一定要有staying power。

吃午餐时听到电台播放日本“元老级”男歌手小田和正的歌。
当我告诉父母亲,这把声音属于一个65岁的“欧吉桑”噢,他们也相当惊讶。
歌曲的好听已不在话下,更关键的是,这么经典的icon在喜新厌旧、瞬息万变的流行时代里依然存在,是令人感动的。

这才算得上“偶像”嘛。

现在的流行艺坛,没有一张脸孔或一把声音,是我认为可以真正“永垂不朽”的。
改朝换代的速度快得令人喘不过气,人气之战打得越热,过气的败将也就越多。
现在的“偶像”,只讲昙花一现。

这是不是我们的时代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