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October 2005

问问云


下星期有两个公定假日。
该做些什么好呢?
出外郊游?在家看书?
想做的事永远太多,主意总是拿不定。

问问云好了。
突然有这样荒谬的想法,或许真的会得到一些灵感。

我,又在无厘头了吗?

昨天收到了那里的来信,感觉一切终于尘埃落定。

在这之前,何去何从总有些不确定,仿佛没有白纸黑字的证据就不能安下心来。
薄薄的信纸在手中碘不出太多重量,风一吹它就可能飞得远远的。
岁月也是飞逝而去的,在一个地方度过三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它“难忘”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有许多穿插了酸甜苦辣的记忆。作为我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执教的生涯令我成长了许多。有时候我还不太能相信,我竟然挨过去了。当初流过的眼泪都不知不觉地风干了。
有时我会想,我的信念改变了吗?一开始,我不是为了教育的宏大使命“入行”的,是对中文的爱把我引入为人师表的殿堂里来的。倘若当年我另作抉择,我可能是记者,或是任何一个职业里的打工仔。如果……如果……太多的可能性在这个世界上胎死腹中。但是我始终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为了在我钟爱的语文的怀抱中工作。
而迄今,我仍热爱中文,在一个不怎么有利的大环境里依旧热爱,这不简单。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重视母语,甚至将之弃如敝屣。我曾经心痛得不能自己,进而觉得在学校里真的郁闷得待不住了。后来渐渐习以为常,一面尽力挽回,一面也不太自责了。能够改变的心态是我的所获,不愿意接受我的诱导的我亦不想勉强。
毕竟,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明年的离开一确定下来,我便觉得释然了。
更换一个“战地”,继续为中文做些事,尽管有人告诫我这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过程。我想,就如陈绮贞的专辑名称《华丽的冒险》一样,我不去冒一个险,或许永远不会懂得会我可能有什么获得。

(2006年6月26 日,我将到教育部总部报道,开始两年的任期。离开学校或许是暂时的事,也可能再也不会以教师的身份回去了。)

22 October 2005

“五分之三”感官


很久没有看卡尔维诺的书,最近心中突然很怀念。
今天,我把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Under the Jaguar Sun"看完后,才发现书后有这样的话:
"The senses promise fulfilment of desire and an exit from the self."

卡尔维诺在这本书里收录的三则故事都围绕着我们的五种感官。可惜的是,他还没有写完“视觉”(sight)和“触觉”(touch) 的部分就去世了。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经典还是经典,卡尔维诺留给世人的那“五分之三”,还是精彩动人的。

有机会的话,大家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才83页,花时间研究一下卡尔维诺的文字,绝对是值得的。


是时候了


爸爸把朋友寄给我的信送到我手上时,淡淡地说:“是时候了。”
我立刻会意,因为我早已意识到他对我凌乱不堪的书房一向颇有意见。

的确,是时候了。

在忙碌的生活里,我常常给自己找借口,回避许多事情。
从收拾房间到给朋友写信,其实并不是刻意回避,而是习惯给自己拖延的机会,等待一个不知何时到来的“黄道吉日”。
往往觉得,感觉还不太对,所以不想动手去做。

绝对不是讨厌做,那永远不是理由。
收拾房间虽然很琐碎,可是我总会像玩寻宝游戏一样,在杂乱的生活现场(书房)寻获一些被遗忘的“惊喜”。记忆的拼图缺失的一些块块有时也会突然浮现,相当过瘾。
写信更是趣事,只不过我似乎已经太依赖电脑打字而不怎么习惯书写。恰好那两位和我通信的朋友都不怎么喜欢我打字,因此倒像是迫使我不得不努力挣脱惰性的纠缠提笔写信。这也是好事。

所以,应该是时候了。

朋友在来信中说,读了我的blog,觉得我应该选择快乐一些,不要老是被烦恼和忧郁困扰。
和他相比,我或许是一个较为悲观的人,对于生活中的低潮阶段比较敏感,而且莫名执著。
但是了解我的朋友也都知道,我是有能力很快bounce back的人,情绪如风转向,悲喜食在世一线之隔。(所以,在大学上佛教心理学的课时,我对“念头转换”的整个理论框架感到非常亲切!)
这样的性格跟随我多年,有时自己也觉得不怎么健康。

所以,也是时候了。

记得在电影《宋家皇朝》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结为夫妻时,孙中山引用了《圣经》里的话:“生有时,死有时……”万物的运作各有其周期和时限,整个过程不但神秘又令人称奇。时候到了,一些事情必须开始,另一些则必须结束。这并不是被动的宿命,而更像是一种严肃的认识。认识到生命里总有一些使命性的存在,而我们大有责任去完成它(们)。




















遇到~冷场


在我们这个热带的岛国,不时还会出现名副其实的“冷场”
温度下降影响的不仅是外在的环境,也会神出鬼没地溜进人的心里。

昨晚,我便经历了一次的“冷场”。原本以为会感到很尴尬或是手足无措,不过令自己有些吃惊的是,我对此并不觉得别扭,反而使有些好笑。那和幽默感没有什么关系吧,或许只是真的觉得不想太在乎。

开心地笑一笑,冷场所带来的低温也会慢慢被驱散的。回温的时候,就应该笑得更加开怀,不是吗?

20 October 2005

真对不起噢……



“忍一时风平冷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很同意这两句话,但是要身体力行就不容易了。
今天对一个人的口气不怎么好,之后才觉得好后悔、好难受。
因为令我心烦的混乱局面,并不是她搞出来的,而我却莽撞地把气出在她身上。
如果我是她,我肯定会很懊恼。
可是,她却很宽宏大量地不责怪我,反而很体谅我的感受。
这令我感到更不安了。
所以回到家就给她发了短讯和电邮,“负荆请罪”。

真对不起噢!

(其实,事情未必是那么糟糕的,她也愿意出面帮忙我,所以我应该安心才对。)

以后真的要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淡定一些,不要随便毛躁起来。

19 October 2005

正在尝试让自己放松……


最近买了手提的按摩器材,希望它的轻便能够鼓励我尝试放松。
为我按摩过的朋友抱怨,我的肩膀实在太紧绷了,害她使尽力气都无法达到relaxed的状态。
我不否认,我是很容易紧张的人,在生活里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有时,我知道自己是在杞人忧天,可就是免不了全身肌肉缩得紧紧的。

放轻松,真的那么困难吗?
扭开按摩器,让机器的敲打式运作在疲惫的身体上“用功”,感觉很舒服。
反复调整,终于找到了适当的速度,能够给肌肉不温不火的享受——好满足。

或许明天又是紧张的一天,工作又要排山倒海而来,但是当下感受到的舒服是最实在的。知道这个,似乎已经足够了。

突然明白,人一直不能放松下来,或许就是因为不懂得珍惜“当下”。

18 October 2005

基本的问题


最简单的问题,有时候偏偏最难回答。
也许就因为这样,小孩的问题常常把大人搞得哑口无言。
一些人“无心插柳”,却栽植出一棵硕大的“问题树”。

最基本的问题,常常把人弄得很糊涂。
原本以为再熟悉不过的“事实”或真理,突然变得陌生。
信心当然被打击,人也可能感到失落……

或许是我们总喜欢把事情复杂化,以致在面对简单的问题时,就措手不及。
“答案真的那么直接了当吗?”我们会纳闷。

这是世人的一个通病。
在碰到基本的问题时,回到平常心吧。
那里应该就有最有效、最简单的答案了。

17 October 2005

又是猪头主义

这一次我是为别人“申冤”的……

猪头又出没了!
一样地话多、一样地问题多多,一样地令人咬牙切齿。
猪头总是精力旺盛,却不把energy投入有用的方面,反而拼命挑着鸡蛋里的骨头。
真无聊。

猪头以阻碍他人为“猪生”大计,其使命感出奇地重。
我无法理解他们从颠三倒四的破坏行动中取得什么样的乐趣,竟能够乐此不疲地持续下去。
况且,猪头的“智慧”总是漏洞百出,大有自暴其丑的意味。
笑死人了,他们不觉得丢人吗?

或许,逻辑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法则吧。
在猪头的世界里,或许只有anti-logic。
他们的主义在胸口热情燃烧,这是使得他们得以骄傲地、坚韧地存在的理由。

我们呢,唯有继续受害啦……




16 October 2005

有行动才有成功!

这是对大家,也是对自己说的:

明天,我决定正式开始我的塑身计划!

不能再拖延的行动,早晚必须付诸实行。这不是纯粹的“减肥”,也是迈向保持健康和改善生活的一大跨越。一直以忙碌作借口,来回避原本不可或缺的锻炼,然后埋怨自己的体重增加,那好自作自受……

所以,我不想继续当逃兵,而要积极地做些调整,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得更好!!!
当然,我不会给自己定下什么夸张的目标,一切务实处理还是最保险的做法。
我可还不想把命也“减”了哟!哈哈……



15 October 2005

女生的演唱会

真开心,原来陈绮贞11月会来新加坡开唱。
没有宣传,没有通告,一场只有500个座位的small affair也让我误打误撞地看到。

幸运得没话说。

立刻给同是她的“粉丝”的他发简讯,哈哈,大男生也很兴奋噢。即刻通过网路订票,不要蹉跎岁月了……

之前我看过两次的演唱会——一次在大学,一次在开始工作以后。大学那回看的是林忆莲,后来看的是王菲。都是女生(天后不用提)。本来这次是要看David Tao的演唱会的,却可能因为旅行而取消,结果在我观看演唱会的短暂历史里或许就只有女生的地位了。

(上次看王菲是和他去的,这一次看陈绮贞也找他,可见我们在音乐方面的品味实在太相近了。)

14 October 2005

等待——黑色的天使


朋友那一晚SMS我,通知我陈绮贞发片了,专辑的名称是《华丽的冒险》。
印象中,我们似乎守候了很久,才等到Cheer的新专辑。
之前就听到她零星的消息,也下载到了她的《旅行的意义》单曲,就是期盼着她完整的作品集。
期盼着,期盼着,直到手机发出响声那刻方告一段落。

隔天就到唱片行去,很幸运的,我找到了这张《华丽的冒险》。
其实,专辑的名称一听就很“陈绮贞”,很有她一贯带有哲理兼bohemian气息的风格。
第一首歌《旅行的意义》,我就很喜欢。
歌曲里的爱情未必需要又粘又腻,别离的情绪也不尽是哭天抢地的那一种。
“勉强说出你为我寄出的每一封信/都是你离开的原因/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其中蕴含的忧伤是淡淡的、无所谓的,可是谁知道它真正的杀伤力呢?

翻看了专辑的文案和里头的相片,不难发现陈绮贞也在一些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变。
由五月天的码莎执笔的一段文字《完美的华丽蕾丝的黑色天鹅绒》写到:
“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忘记那个总是在专辑里交战着自我的陈绮贞。因为这次的陈绮贞纯粹得令你感到害怕,纯粹得似乎不属于这个用谎言编制的世界”。
非常powerful的语句。
而陈绮贞这次的造型也确实令人为之一怔。
特别是一张照片里,Cheer半闭双眼躺在水塘里的画面,简直让我想起蔡明亮电影里死亡的意象!
不知怎么的,就是感觉不安。

陈绮贞的音乐总是需要花一些时间慢慢沉浸其中,然后提炼出自己的精华。
这一次当然不会不同。
尤其是当过去清纯的精灵已蜕变成今时的黑色天使。




13 October 2005

拾回感觉



“感觉”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要怎么拾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失去了某种feeling,内心也觉得像是失去了一些重量。

有时候,会因此而感到难受。

现在告诉人我喜欢写东西时,脸会有点红。
因为写作的感觉,似乎正在离我越来越远……
想写,却苦恼于该如何切入,可能是太久没有“动”了。
有人用“冬眠”来形容,我却更觉得自己像是不由自主地被“定住”了。

怎么拾回当初那种对文字的感觉呢?
有时候,越是勉强越是徒然,这个道理我很清楚。
结果,觉得自己犹如sitting duck——在等死。

那该怎么办呢?

我看,还是慢慢condition 自己好了,一点一点来。
毕竟那么喜爱文字,应该不会那么轻易lose the touch的吧。








重遇

老朋友的重遇,有时候确实是在最鬼使神差的方式发生。
大家各自生活和运作,忙来忙去的,似乎永远好难碰上……
渐渐的,我们可能忘记彼此,很“自然而然”地相信对方和自己根本没有认识过。

这是一个悲剧。

今天和Q“重遇”,那种“无巧不成书”的感觉格外突出。
原来他和W是认识的,或许W曾提过,我却毫无记忆。
虽然之前我和Q并不熟络,可是再度取得联系,在我来说依然是兴奋的事。
那感觉甚至像是我又交了个新朋友啊……

11 October 2005

夜风吹起时


我喜欢城市,多过任何地方。
城市的内容缤纷多彩,包罗万象。
总是可能在一眨眼的白驹过隙间,窥探到一些特别的人、事和物。

朋友说:你是搞写作的,当然喜欢充满灵感的城市……

就像今晚,当我和朋友在岛国的城市中央喝着餐后饮料,在偶然吹起的夜风里,许多思绪来回不
息。
我们生活在一座人潮熙来攘往三城市,一个魅力和缺憾错落交叠的空间。
很莫名地觉得自豪,在这么拥挤的版图里,我们竟然吹得到风。

不管身处怎样的城市,我都会想办法找出喜爱它的理由。

有无灵感,实在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