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October 2009

啟程遠行


每個人心理都有一段秘密的旅程渴望一個值得等候的伴侶去ㄧ個沒有憂愁不再寂寞的地方。

電影《帶我去遠方》講述了我一個色盲女孩和一個同志男孩相互依靠的故事。
其中的細膩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最感人之處。
與眾不同的年幼心靈所需承受的煎熬是惱人的,甚至帶來莫大的痛苦。不能得到回應的愛不管哪個時代或哪個年齡都可能傷人,逃避是無奈的、無用的。
青春稚嫩而脆弱,它的逝去往往夾帶著憂傷,使經歷它的男孩女孩在本該生氣盎然的年輕綠地驟然變成荒蕪的沙漠。

『遠方』,如何抵達?誰會與之同行?那個抽象的所在真的沒有煩惱?不再寂寞?

事實上, 在啟程尋找『遠方』的時候, 人就無聲地成長了。

4 October 2009

走下去

奶奶走後, 爸爸媽媽要走下去。

爸爸在吃飯時間會突然想到: 要喂奶奶吃飯……
媽媽會在經過奶奶的睡房時習慣性地探頭瞄一眼……

奶奶走下去了,我們也要。

對奶奶的記憶, 我鎖在念小學的那幾年。清楚記得,奶奶一定會一面做家事一面督促我想功課。奶奶不識字, 卻會覺察到我寫習字時出現的錯誤,很準很靈。我沒考到90分就會哭著不敢向奶奶『招認』……奶奶最常做給我喝的營養燉湯……奶奶要我做她的『秀才』……

此刻, 奶奶的房間還亮著燈, 老人家可能回來守望我的,我知道她會。

婆婆( 我從小這樣叫的), 我會走下去……我會做你的『秀才』, 我會乖乖照顧自己……

1 October 2009

兒童節

不能否認, 我距離『兒童節』越來越遠了。
從兒童節過渡到青年節, 然後是婦女節,接著……
想想還真不知道應該覺得感傷還是欣慰?
感傷年華老去?欣慰有所成長?

我選擇的也許是後者, 畢竟也過了那個大聲感嘆歲月無情的階段,能夠坦然就坦然吧。
兒童節is another day, 另一個成長中必將過去的日子

30 September 2009

記憶三十年的緣分——遙寄往生西方的奶奶

今天, 我的奶奶去世了。
往生。解脫。
我應當喜樂, 應當歡喜,應當放下執著。
罹患老人癡呆癥和嚴重關節炎的奶奶近兩年都只能躺在床上,也不認得我們了,往生是真的大解脫了呀。

三十年的祖孫情是珍貴的回憶,是一份將陪伴我一輩子的溫暖。
奶奶走過的最后一程是即清晰又模糊的,因為我身在異鄉,寒暑假回去看到老人家的時間不多,留在心里的總是過去的影子。
現在奶奶真的成了影子,我卻要不斷召喚她鮮明的樣子。
這也許很不公平, 也沒有必要。

午夜已過。
噩耗是昨日的夢魘, 今天我將回家。
回家向奶奶留在世間的軀體致意,身為孫女, 身為奶奶多年來傾力照顧和疼愛的心頭肉。
三十年的情意不會一夜消失,奶奶超脫了,我會帶著對她 的懷念伴我努力好好生活下去。

29 September 2009

《鄉愁的刻度》(2009/09/29刊《聯合早報》副刊<文藝城>)

多少古人曾热衷於寻觅桃花源,走进又离开,结果只有尝尽失去后的惘然。

  这惘然, 也许就叫乡愁。

  不禁自问,返家表现的是回归桃花源的意图吗?桃花源里有些安慰心灵的美景,有勾起旧日情怀的能力,抑或是有着带领回乡人迈向终极解脱之境的魔法……想象的可能性如同星辰之数,期盼美好结局的心却始终如一。

▋▌▍▎▏

  不曾预料到的是心中的情绪拉扯会如此纠纠结结。“起飞”这个动作所指的,除了归城返家的飞机,还有离开一座生活了相当一段时日的城市时无可避免的怅然。

  乡愁可能始于返家的路途中。从T城的机场起飞,朝着岛国前行的漆黑夜幕中,自心底浮荡起来的是一丝淡淡的沉郁。本来以为随处可以入眠的自己能够倒头大睡,进驻眠梦之乡以度过这个时段,怎知竟丝毫没有入睡的欲望。

  纵使身心俱是疲惫的,继而陷入片刻的迷思:我乡何处?

   T城于我,负载着一大筐新鲜的记忆印迹,声色味触都还有温度和质感的片片段段、零零落落。反观岛国,需要重新适应的是近乎一年前喊停的生活内容与步调。 对于那个时候决意放下的一切,在踏上离乡的古老行脚样式时,已深知一去就不会再有完全反转的机会了。很自然地以为那时经历的包括乡愁。离家的不舍与必然的 不安,是我既期待又害怕尝到的滋味。因为生长于温室多年,所知的乡愁都是别人书写的雾里繁花,不免隔着距离,是时候自己体验一下了吧。只是踏出去了以后, 在T城度过了这些时日,我才明白,乡愁没有想象中那么片面,那么简单。

幸运的是,往返岛国与T城之间,不需要过长的时间。我对任何一端的思念都不难获得抒解,不像一些同学, 碰上寒暑假要回家则要环绕大半个地球。两地不算遥远的距离,却也使得可以称作“乡愁”的那分忧郁在时间和空间范畴里莫名暧昧了起来,似有似无,模棱两可。

  我乡何处?犹记读过苏轼一阕词中感动我甚深的“此心安处是吾家”,心不安,何处都潜藏愁绪。更需要问自己的, 或许是此心为何不安,是不是真有不安的缘由?

▋▌▍▎▏

  T城与岛国之间的气温没有差距是好事也是坏事。仿佛持续被焖煮着的肉身躯壳似乎没有转移过空间,而两地的紧密关联竟是如此达成的。

   离开T城之前感染到的感冒也紧随我归来,在流感肆虐的时空中,在自认总是不够入潮流赶时髦之余,偶然成为及时的参与者。突然间我的身份变得复杂:既格格 不入(在那个空间里忍不住大声咳嗽起来不免引起恐慌)又理所当然(流感传染之迅速已成就岛国百分之五十的感冒病例)的存在。

  口罩作为T 城生活的一部分,早在流感暴发之前已是如此。在T城,口罩的出现不会带来恐惧,它是公德心的标志,常见T城人一觉得不舒服就自然而然地掏出口罩戴上。不会 有多少人为之大惊小怪,反倒认为是稀松平常的事。商店里售卖的口罩还有着各种各样可爱花哨的设计,让病者看得用得赏心悦目,商家也赚得不亦乐乎。

   回到岛国,口罩也渐渐多见,只是接受度似乎还不如T城。为了做体检到综合诊所一趟时,竟看到“花开处处”——一朵朵的“花”是被丢弃的口罩,被揉城一团 扔在草坪上的用后物。偶尔在路上看到戴着口罩的人行色匆匆得走过,额头几乎都皱着,不自然的样子。流感引发的警惕性动作,未必自动自发,至多是必须忍耐的 不适感。

  其实我也自备了口罩,在T城时会使用的印有可爱猫咪图案的红色布制口罩,却不会在岛国戴上。这里蕴含了一种非理性的抗拒心态,身在岛国就没有“勇气”派上用场的红色猫咪口罩等着回到T城的重见天日。

▋▌▍▎▏

  与友人的午饭之约实在不想迟到(对方不是像我这样的“闲人”,他们把宝贵的午餐时间安排给了我, 我就不该辜负),可是竟然因为方向感的顿时失灵,还是失败了。

我的迷路,发生在岛国新落成的建筑——一座购物商场里。岛国的大兴土木无疑在我身上加诸了足以迷惑我的因子。步入午后人潮的我竟然怀着惊弓之鸟的错愕感, 顿时眼花缭乱,手足无措。方向感的突然失灵带来了尴尬——我必须独自承受的不堪,无头苍蝇一般闯闯撞撞一番,才找到了实际上没有离我多远的出口,仓惶脱 逃。

  缺席的时日不算多,可是此次被震慑的程度似乎超出比例。

  其实,迷宫一般的地下道在T城四通八达的人流交通网络中也非陌 生,在地下街闯荡的我的行脚步步留下痕迹,锻炼出了辨识方向的敏锐直觉。一切或许也是我的错,我的健忘是身不由己,还是蓄意如此,已经不能清楚分辨了。毕 竟在自己家也会“迷路”几乎匪夷所思:是离开让我尽数遗忘了过去熟悉的游走方式?

  初抵T城时,我是地图不离手的。徒步是发现周围环境的绝佳方式,加上随身携带的相机,边走边拍,边感受边记忆。每次选定几个地方,再安排好路线,便独自上路。沿途不时确认所在位置,因为路痴的特质在过去太突出了,生怕它在异乡的复制的我总会格外小心翼翼。

   反复翻查的地图,很快便出现了残破的迹象。破旧的地图爬满皱褶和记号,我则以行脚爬满T城的一个又一个区块。穿越大街小巷的发现总是新且多样,不比岛国 来得规划和整齐的城市格局更加吸引我的投入,甚至走了不少冤枉路也不会心生抱怨。重复演练的收获是在T城游走中的日益顺遂,随着直觉导航的能力提升,迷路 事件少之又少了。在某个所在成为惯性的漫游者,习惯的不仅是四处行走的过程, 还有那个特定空间给予漫游者的自由跨度,放肆地东看西嗅,喂饱总是处於旺盛状态的好奇心。

  现在反而在岛国走丢了,无法判断方向的情况不仅带来尴尬,还有伤感。故乡的陌生化,标志着桃花源的入口消失吗?悲观如我者, 很难不这么感受。

▋▌▍▎▏

  悄悄地, 我又要踏上一段回程,一段归途。

  必须再度披上岛国过客的身份,重投另一座城市的生活河流,继续另一段载浮载沉 。度日的缝隙里将又一度嵌入微妙的心情,在T城记挂遥遥的岛国,我的不断改变地景(还有出入口位置)的桃花源,静候下一个返乡时刻,乡愁的独特味道。

28 September 2009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讀陶淵明的傳記,碰到傳記作者提及陶潛擁有并愛撫弄一張無弦琴,不禁莞爾。
要把詩人的形象提高到任誕不羈的高度,怎需要如此不合邏輯的說法呀?
一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固然瀟灑, 但未必合理。
不合情理,如何說服后世?
充滿豪情地撫弄無弦琴的想象也許真的很瀟灑,也很能夠美化隱逸詩人的絕塵脫俗之高雅,卻也可笑吧?

27 September 2009

《謀情害命》by陳奕迅

陳奕迅新專輯《上五樓的快活》有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歌名就叫《謀情害命》。
很典型的Eason式的『冷幽默』,也是另一種深情的表現吧:

要害请你害我
要骗一定要骗我
你在我茶里放什么
你在我床前拿冰锄要干什么
你在我书房找什么
你在我车底装上的又是什么
随你陷害我虐待我掏空我榨干我
其实我很清楚不过没说
只要答应我你对我无论做什么
绝不在他身上做
请害~苦我请害~惨我
你放~过我日子怎么过wono~

你都没告诉么
你在我胸口涂什么
你在我浴室放烤箱又为什么
你在我电脑干什么
你在我花园挖洞要埋什么
随你陷害我虐待我掏空我榨干我
其实我很清楚不过没说
只要答应我你对我无论做过什么
绝不在他身上做
请害~苦我请害~惨我
你放~过我日子怎么过wo~

别以为我真的没想过
受尽折磨到底为什么
我就等你习惯了害我一个啊
看看那天你和我
谁人没有谁不可
形势逆转你就知道错~~~~
你就知道错

请害~苦我(我的情我的命你要什么)
请害~惨我(全世界只有你能对我无恶不作)
别放过我(尽管说我的情我的命你要什么)
你可听过(不过你要小心要还我)
有一首歌
叫害我变成什么
爱我

乍看是很恐怖的事, 仿佛戀愛就會要了人的命一樣。
可能事實也真是如此,因為每段感情都有危險,某種程度的『爾虞我詐』其實并不夸張噢~

重口味, 舊口味

一首有二十年歷史的歌,《驛動的心》:

真的很『夠力』的歌,姜育恒唱到我心里去了。
有時候真的還是需要這種重口味、舊口味的記憶之曲, 才能夠慰藉憂郁的心靈。

默待秋來

很多人問我,臺北的秋天究竟什么時候開始。
我僅有一次的經驗,不能夠確切回答。
小時候知道有四季這回事,便極自然地把一年的十二個月切割成四塊,一季分三個月,像在辦家家酒分蛋糕那樣的直接、方便。
可是事實遠非如此。
季節的接替變換怎么會那么整齊呢?一覺醒來春暖花開或是冰天雪地,那該是末日來臨的預兆了,不會詩情畫意的。

別問我秋意何時會來,我沒有辦法說準。
就默默等著好了,靜靜享受熱了一天之後,傍晚涼風習習中的絲絲秋味兒,說不定哪一天,真的是天涼好秋來到面前。

26 September 2009

安然

『安然』是一種平實的美妙境界。
一直追求這樣的境界,因為厭倦活得戰戰兢兢、渾渾噩噩、匆匆忙忙。
可是這是何等的困難啊,因為心靜對人來說其實是不自然的狀態。
浮躁的monkey mind總愛在樹叢中竄來竄去,定不下性的模樣日復一日。
可是,疲倦了總要停下來吧。停下來,要自己不動。
一個人可以修持的安然之靜態,必須修持的一種生存之姿。
這才記起自己寫過:

喧囂中不忘平靜的美好,安靜時可以獨自精彩。

共勉之。

25 September 2009

月光千年不變,人間瞬息萬變~


過去的星期三,一圓戲迷夢,到了臺北城市舞臺觀賞吳念真吳導的《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
演員、劇本、舞臺設計……都是很棒的。接近六成的閩南語臺詞,聽起來雖然需要習慣,可是還是生活味十足,充滿讓人既想哭又想笑的感染力。
城市人面對的苦悶、寂寞和無奈透過一堆學歷和思想差距甚大的姐妹的生活際遇來體現。
吳導選擇了蘇芮的名曲《一樣的月光》作為劇名和主題曲,很適切。月光永恒如一,人間的改變卻時時發生,對照出來的是哀愁, 同樣可以是釋懷後的坦然吧?

《人4》的結尾,其實確如吳導所說,不算是真正的故事完結。
最有趣的還是吳導在謝幕時的講話里指出,『知識分子是不容易認錯的』,而他們也不可能因為看了一部戲而有所改變,所以故事繼續,也就沒有結局咯。
原來制作《人4》還是吳導對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反省呢,真妙。

回到臺北的第一場藝文饗宴是在月光下享用的,甚喜。
期盼《人5》登上舞臺時, 我依舊能坐在觀眾席上。

23 September 2009

四十個無親無故的年頭

歌中的歷史況味,令我每每聽到都會感傷。
齊豫的《四十個無親無故的年頭》觸及了一代人的悲慟處,連旁觀者都會不禁為之震撼的那種酸楚。
四十年啊,如何回到遙遙無期的過去,還有在『過去』里頭那個抽象的『故鄉』?
喜歡齊豫演繹的方式,那種沉穩和深邃,沒有她的功力是不行的。

22 September 2009

靜態映像,流動回憶

走入別人的回憶長廊,看著一張張的照片,自己的記憶也被撩動了。
很多說不清的過往,也許是不用贅述的,回想的儀式也許都應該默默進行。
深鎖在一張張定格靜像中的一些內容已經不復存在,例如與一些人的默契、親密或熟悉。
慢慢地也學會不用太傷懷,回憶的河水潺潺流動,投入其中的心要隨水流浮沉,不掙扎就不會特別辛苦吧。

這是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的『冷卻』?心會冷,情會冷,冷了,回憶就不會催淚……

21 September 2009

《人造衛星》by Eason陳奕迅

這是一首舊歌,然而今天我才專心研究了歌詞:

你會看到 一顆顆綠豆
緊緊包圍 藍色的河流
甚至看到 流動公路上誰在漫遊
你會看到 閃亮的黃豆
那是一棟 摩天大樓
甚至看到 某個地下鐵的出口

我們像螞蟻東奔西走
我們在誰的家 暫時逗留
兩萬公里驀然回首
拍下天長地久
人造衛星圍繞 這地球
我們卻圍繞著快樂哀愁
躲不過衛星的鏡頭
你會看到 燃燒的紅豆
落在這個藍色的氣球
一朵玫瑰 點綴著兵工廠的傷口

看得到森林化為烏有
拍不到你我變成了朋友
看到那個摩天大樓
拍不到我們在哪裡分手
拍不到眼淚的絲綢
我們只是 一顆蠶豆
查了一下,不感到驚訝,是林夕作的詞。
一貫的他的風格,文字裏優雅的高人一等,投入又超脫。
投入人性的深處,卻是從超脫的角度冷眼旁觀。

太美了。

20 September 2009

認識一座城市

要認識一座城市,不容易。

我背著我的母城,來到另一個她的母城,為了追溯她書寫育養自己之地的過程。
我在另一人的母城,努力地安身立命,完成我應該完成的事。
我會想念我的母城嗎,當然會。
可是我必須用心地去認識我所在的這個地方,這個選讓中彌漫孤寂的盆地。

要認識一座城,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