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October 2005

感觉孤独


朋友突然劝我,不要强颜欢笑。
如果不开心,就别逼自己在人前表现得快乐。
我问他为什么会对我说这些,他回答——直觉。

人前人后的我是不是表里不一?
我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我在假装开心吗?

其实,心里早已有一股压抑着的郁闷,久久无法消去。
放不下的执著、打不开的心结,这些重量一直是我存在中的负担。
它们,总令我感觉孤独。

孤独,和悲伤一样,难以名状。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因此只好选择默然忍受。
想向周围的人倾诉,有时候也力不从心。
毕竟,没有人有义务承受我的不快乐。

所以,经常深切地感觉到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隐隐忧郁……

10 October 2005

不同版本


周日的晚上,原本不适于太过浪漫的沉溺。
因为害怕一旦滑落进去,就很难爬出来。
可是我实在无法抗拒Lisa Ono的诱惑。


这张Romance Latino Vol. 2是这位日籍爵士女王继Vol. 1后的另一经典。上一张专辑以轻快的巴西Bossa Nova为主,收录了不少让人听了全身上下都想舞动起来的作品。此作则来了个180度转变,改而投入慢版抒情爵士的风格。小野女士的音质简直是诠释这类歌曲的天籁之声,不过度粘腻,却饱含感情。

在经历了繁琐的一天以后,把自己浸泡在爵士的波澜中,的确是难以拒绝的享受。


Track 1 的"Historica De Un Amoe"是一首中文老歌的旋律,不知道是哪一方翻唱了对方。
中文歌词好像有这样的句子:“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肉麻的可以,叫人鸡皮疙瘩掉一地。
可是不能否认,一只如此熟悉的旋律是能够打动人的,把听者引入整张专辑的殿堂。

很喜欢Lisa Ono这个版本的爵士“嘉年华”,或许因为这是个继续浪漫的周日夜晚。

寻觅中的方向感


这时的我,觉得自己似乎缺乏方向感。
该完成的工作正在堆积,我却选择视若无睹。
一时不知道要从何做起,感觉有些不是滋味。
向左?向右?直走回到达什么地方呢?
我的脑子里飘荡着这一串问题……

没有答案。

我还是去找一找答案吧。
或许动手把工作抱进怀里,或许momentum就会浮现也不一定。

加油呀,自己!






9 October 2005

今天


一天的过去,可以被装得满满的,也可以空空荡荡。
我的today,便是被许多零碎的事所充满的。
从“例常公事”的日文课,到午餐的“冒险”(尝试新餐馆),到甜美的午睡,到和W的小摩擦,到混乱的工作……
现在,我想“昏迷”了。
今天真是过得没什么空隙,还好感觉不错。
下一周又有一番的打算,要完成些什么,一连串的生命内涵有待扩展。
The thought makes me excited enough.
(难得如此“乐观”……哈哈!)

简单的满足




由于近日在注意体重,carbohydrates含量较高的食物都是我敬而远之的东西。
饭食、面条等都不太合乎我的胃口,唯有多摄取蛋白质高的食物和蔬果。
今天到一家相当新的日本餐馆——胡椒厨房Pepper Lunch位于Isetan Scotts的分店去了。
在那里用了一份麻油鸡沙拉和Miso soup,感觉竟是那么幸福。
尽管别的食客都在美味的肉香中大快朵颐,而我只是在啃着小分量的食物,那其中的口感已经很不错了。
结果,很享受这份简单的午餐。
原来满足是可以简单达到的状态。

下回再到那里去,或许会试一下餐馆著名的烧烤,再配上适量的运动,罪恶感或许就没有那么重了。

注:请自己务必加油,成功减肥!!!

骤雨和心情的挂钩


现在的天气实在和我很像。
雨呢,说下就下,突然的可以。

所以有人说,天气预报是最不能拿准的。
报A得B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心情,也是如此。

三分钟前,天空还在哭泣。
此刻,雨小了,太阳又露脸。

莫名其妙地感到疲倦(尽管睡了比平时更长的时间),意兴阑珊。
如果我是古人,肯定提早抑郁而死。
因为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消遣的途径,整天就会阴霾地度过,不早卒才怪。


8 October 2005

养"心"


教育能否成功,很多时候,我觉得靠“心”。

有恒“心”,铁杵磨成针。
有耐“心”,踏破铁鞋不是问题。
有良“心”,学习者会更珍惜机会。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学习并不困难。
然而在同一个时代里,正确的学习就不那么容易了。
价值观的灌输,有人认为已是老掉牙的一套,但它何其重要!
我们不需要冷酷的万能人,对吧?
至少,我宁可周围的人不那么聪明,却更有人情味。

有科学报道指出,人类的血液被生活中所摄取的各种化学物质不知不觉地污染了。
血液是流通全身的命脉,流进心里时,是不是也把杂质也带了进去?
我们可以依靠药物和医学科技保存、强化我们的肉身,“心”呢?
它经常是最被忽略的……

7 October 2005

喜欢说话……


这就是我。
语言是美丽的符号,而说话便是发扬它的工具。

有人告诉我,他们觉得我很会说话。
这句话,可说是意味深长。
可以指我很有说话的技巧;又或是我很有说话的耐力(长气?)。
我不喜欢揣测,也没有逼问对方。

只要我开心,我会说很多话。
而当我在进行思考的某些时候,我也可能通过交谈(包括自言自语)来激活一些比较懒惰或迟钝的脑细胞。

同样的,当我不开心时,我可能“封口”。
闹自闭,这是我给这个过程的命名。
不说话,表示我的“不爽”,也是内在调整的指标。

(现在,我想说话。
没有人听,所以我在这里“说”。)

6 October 2005

又年轻又美好……


什么年龄的恋爱是最美好的?

昨天,我目睹了一对年轻的小恋人一起温书的情景。
感觉,很温馨。
许多时候,在外头看见在一起“读书”或“做功课”,更多情况是两个人巴不得合二为一,紧紧地腻在一起,像是要展示给全世界看:嘿!我们是恋人哟!
青春在燃烧,热情更是如此。
恋人们的心里花开处处, 香气四溢,而且他们慷慨地希望与所有人分享。
原本,这是美好的事,最起码无可厚非。
当然,又有“害群之马”犯了太过火、太露骨的毛病,以至于太沉迷于自我的“展览”——让人怀疑他们是“形式主义恋人”。

这令人觉得悲伤,因为爱情不应该如此被cheapened。

说回那对小恋人。
说实话,我是相当认同这一对的。
心里充满对他们的祝福,虽然我并不太能够清楚言喻其中的原因。
只是执著地希望他们可以真心相惜,相互扶持,一直走到老。






4 October 2005

方便回味

电影原声带,我很喜欢听。
原因是,它们能够把我带回到观看电影时的那个情境。
那时单凭想象,很难回去的。

每部电影的特定画面都是一个心情的定格,所代表的不仅是当时电影里的内容,也是观众心里一定程度上的某个反映。
所以每次碰上喜欢的电影,我都会购买它的原声带。

方便回味。

随着时间的必然流逝,记忆总也在衰退之中,有时不能不依靠一些媒介激活一下。
而向我这样,在某些时刻,会突然想起一些电影。
那个时候,我就会陷入慌乱的寻找当中,以求把握磷光闪现的霎那,享受难得美好的时光。

就像现在,快下雨了。
正想着日本电影《いま,愛にゆきます》(中文译名为《借着雨点来爱你》),手边恰好就有它的原声带。
欣喜。立刻播放,让乐符飘荡开来,将我包围。
感觉很想时间暂时不走了,而我就在这中间被保护着。
观看电影时的深深的感动回来了,并一点也不陌生,如同那温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回味着,回味着,午后的时光悄悄过去。
在音乐停止时,我将回到现实,但我并不觉得遗憾。
有了这么方便回味的途径,我还能不知足吗?








3 October 2005

宣言


当人的意识感觉到被幽禁的时候,它会如何反应?
享受安逸,抑或进行反弹?

选择安逸,可能是一些人的决定。
毕竟,那是比较省时省力的途径,所受的痛苦和折磨或许也更少。
姑且称不上“享受”,却是较为安然的存在吧。
无可厚非,因为批评它的卫道者总是不能亲身体验当事人的处境。

一只笼中的鸟,自有它“幸福” 的感觉。
我们对它的同情与怜惜,来自于我们的主观判断,即认为“自由”等于“幸福”。
事实未必如此。

苟且偷生,在我们的生活用语里摆脱不了贬义,可是谁又脱离得了“参与”的罪名?
是血肉之躯的,都会觉得疲倦的;挣扎多时却毫无建树的,意志也会被消磨掉的。
然后,不得不lie low,残喘一阵。

这样,有错吗?何错之有?

请原谅我的冒昧,这好像是在为不敢面对现实时的我找借口。
我在渴望一些能够庇护我的安逸,让我暂时(不晓得多久)躲避残酷现实、真正补足元气的宁谧。
就允许我cut some slack好了。
在这里,我正式宣布:短暂“苟且”开始……














2 October 2005

消失的泡沫


今天上日文课时,老师让我们读了一篇令我感伤的文章。
文章里介绍的是一位诗人的作品,诗表面上讲述的是小孩吹泡泡玩乐的情景。泡泡飞上天空,然后被屋檐刺破,生命非常短暂。然而,老师透露,其实诗人是通过脆弱的泡泡的意象解释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曾经有贫穷的日本农人亲手将自己无法抚育的新生儿女杀死,而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就像泡泡一样稍纵即逝。
有了这一层理解,我阅读的心情就无比沉重了。
相信类似的事情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生,甚至还在继续发生。贫穷可能使人在逼于无奈的情况下做出极其残忍的举动,包括对于自己的骨肉。
让人觉得心寒的是,许多人根本对这样的残酷事实视若无睹,或是觉得遥远得一点都不实在。

下课后,我在一个咖啡座给Z写信,信里也提到这件事。
Z是个幸福的孩子,纵使再生活里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仍是幸运的。
我也一样,所以不免有些“大彻大悟”的感触,希望能够更有意义地生活。








请容许我的沉溺!


请允许我,为村上春树沉溺一下。

他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作家。从《挪威的森林》到《黑夜以后》一本一本追看他的著作,感觉是很独特的。
怎么说呢?
就和我看Milan Kundera和Italo Calvino等作家的书一样,我不怎么能够记牢个别故事的内容,却强烈地记忆阅读经验所带来的感觉。所谓Feeling这东西,抽象得可以,很难客观分享。
总之,我就觉得村上君在切入一个如日本那么复杂且苍凉的文明社会时,笔触总是那么独特。悲剧性的内容不回处理得煽情或露骨,这样淡淡的感染力渗入读者的心灵,才能酿成真正的震撼。

脑筋应该很wacky的村上,仿佛不会衰老似的。
听说他很勤于锻炼,健身和“健神”大概是紧密挂钩的。
极期待村上春树的新书出版……




1 October 2005

躲猫猫的失踪游戏


最近读报或收看新闻,得知岛国发生了几宗儿童失踪案。
很纳闷,小朋友们干什么会闹失踪呢?
有人在言论版发表意见,分析了其中的原委。没有什么惊人的见解,甚至可以说,一些涉案少年的出走理由是微乎其微的。
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根本不足以构成“逃避问题”的需要。

想起The Princess and the Pea的故事,公主骄矜的“凤体”能够觉察到若干层垫褥底下一颗小小的绿豆,这甚至是验明真身的终极考验。
我们的下一代,都长成公主(或王子)吗?
不谈娇贵与否,我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心智,连带社会面对这整个问题的心态。

躲猫猫的游戏,是大家的童年消遣之一。
它可以是个刺激的玩意儿,对于捉人者和被捉者都是。
躲藏得越好,游戏的难度越高。可是有时候,藏匿得太好的那一人也可能开始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别人找不到他的所在。
被寻获,是一种释怀,游戏周而复始。

它应该保持“游戏”的定义,而不是衍化为生活的途径。
现代的小王子、小公主们或许更敏感了,在感觉到干扰他们的存在状态的绿豆便即刻做出反应。
用的是不怎么遥远的孩提时代的“躲猫猫”或“捉迷藏”,个人的消失等同“问题的消失”。

事实是这样的吗?
成人们开始团团转,坐立不安、心急如焚。
小失踪者安然归来,大家松口气之余,又有什么跟进(follow-up)行动呢?
追问?打骂?安慰?辅导?
每样来一点吧,然后祈祷历史不要重演。

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一切不会那么轻易完结的,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影响。
莫名地担忧了起来,这个社会究竟会怎么变下去?

(我,该躲到哪里去呢?)








偶像


所谓“偶像”,一定要有staying power。

吃午餐时听到电台播放日本“元老级”男歌手小田和正的歌。
当我告诉父母亲,这把声音属于一个65岁的“欧吉桑”噢,他们也相当惊讶。
歌曲的好听已不在话下,更关键的是,这么经典的icon在喜新厌旧、瞬息万变的流行时代里依然存在,是令人感动的。

这才算得上“偶像”嘛。

现在的流行艺坛,没有一张脸孔或一把声音,是我认为可以真正“永垂不朽”的。
改朝换代的速度快得令人喘不过气,人气之战打得越热,过气的败将也就越多。
现在的“偶像”,只讲昙花一现。

这是不是我们的时代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