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February 2008

他们在做,我们呢?


这是给美国小孩学汉语的anime,在今天的早报副刊里看到的。
对于这个语文的学习,外国人做的红红火火,热情看似不只会持续三分钟,说真的,我看了却有些感伤。
作了比较,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和美国的他们竟然有相似的地方,纵使我们的孩子应该是把华文视为“母语”而非“外语”。

然而情况有越来越不妙的迹象,恶化的大趋势已然成型。

不是我们不努力吧,可“顾客”们好像就是不太中意这“产品”(我极度抗拒这样的用词,却不能不面对它在现实中越发强势的姿态)。
“卖”语文、“卖”科目、“卖”成效……我不禁要问:打着拯救华文口号“兜售”、“包装”它的我们的尊严又去了哪里?
诚然,在随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孩子们接触华文的方式和对它所持的态度已经大大改变。要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而语文科面对的挑战又五花八门,难度自然提高不少。
可是,难道人心真的那么“不古”了吗?
母族的语言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包袱,可弃之如敝屣。认真对待几乎是一种道德的抉择,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而且责无旁贷。

然而,怀着这种想法的我好像已经因此堕入“迂腐”的深渊了……

嗯,还是向会说中国话的洋孩子大声招呼“你好!”吧!

2 comments:

陶然自得 said...

当现实距离你的设想越远时,情绪的波动难免越大。可是,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想:不愿意学习华文的孩子确实有很多,可是,愿意学习而且学得很好的孩子也还是有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苛求后者的人数比较多呢?
大部分新加坡人选择务实,让孩子亲近英文以谋求一种工具语言。无论我认同与否,我都选择尊重他们的决定。
我们能做的是坚持我们的立场,站稳我们的脚步,做好我们的工作。
对于新加坡未来的华文景观,我不悲观,因为我从不奢望再造什么文化高峰,而是很坚定地认为,华文在岛国始终会有它存在的空间。

Anonymous said...

今天,听了一个讲座,主讲者在用英文说为什么华文重要、应该学习的时候,着重的理由不是什么母语的,而是当作一种“投资”,一种增值工具。听到这样的内容,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即使愤怒,也无可奈何。

越来越担心华文能否抵挡得住沙漠的严酷环境,生存下来。有一天,新一代都看不懂汉字了,都觉得不用说华文也能活得好好的,都觉得华文只是如同方言一样,会说已经很不错了的时候。华文已不在是华文了,那将是怎么样的悲哀啊?

如果今天不是中国崛起是印度,大家都跑去学印度话了。华文是否早就进入回忆隧道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