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May 2008

叹息……

今天读到林高老师对我一篇作品的评论,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长叹息, 独自在 ——读荆云散文和阿果游记 ”(《联合早报》副刊2008.05.27)

[1]常怀千岁忧

  当悲观是透过睿智,发一声长叹,就不应简单判断为消极的。荆云的散文《这边,悄悄隐没》(刊于4月1日《文艺城》)便郁郁地阐释一种忧心,当世界末日来到,“盛放的pretty island也就凋零”。作者以积累的深情探测国人隐没于狂涛的不安。

   荆云的思潮在海洋里破浪,翻覆,直航。由幼年的我因不谙水性而险遭溺毙,而对海仍心存畏惧?隰说到海水,信奉浪漫主义的我,相信海水是造物者的泪。人类 意识到造物者在流泪了吗??隰于是提起海啸:“直到史无前例的巨大海啸毫不保留地暴露海洋累积了千千万万年的愤怒,人们不得不在痛苦中惊醒”。然而,没多 久,人类就让那段黑色记忆,悄悄地隐没了,而且信心满满急于建设。欲望与意志竟叫人又敬又畏?隰顺水推舟来到古神话亚特兰提斯。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市,一片 自视甚高的土地,一夜之间淹没海底,了无痕迹。我,甚至怀疑自己前世是亚特兰提斯人,因被海吞噬而愤然拒绝学习泅水的技能。?隰由遐想跌入现实,便是我们 的sunny island了。岛民的努力“已经在这岛上重新展现了亚特兰提斯昔日的辉煌”,而且他们深信不会遭遇亚特兰提斯的厄运。?隰由古神话说到岛国的传说:“新 加坡拉”命名的由来。作者发出一连串聪明“孩子”都可能提的疑问。假设性的问题带出天真被现实腌制的无奈。?隰最后归结到“我们太习惯于“内陆”的生活。 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如今已经演化得失去“岛”的身份特性。美人鱼、海神或龙王都不会选择到这里现身。

  笔者勾勒文章的脉络,看到的仅是显文本。读荆云此文,若干关键词是文本的眼睛,须掌握,即:海洋、隐没、神话、内陆、岛民。

  海洋,指涉的是大自然、开放性、蕴藏的财富,包括历史。它具毁灭性的力量;吊诡的是,当人类了解它、亲近它,海洋却是吾人最须依赖的朋友。

  隐没,暗示一种危机意识。叫人忧心的,不在于隐没了有形的生命、房屋、陆地,甚至无形的记忆,比如童年恐怖的经历;叫人忧心的是,隐没了存在的意义,理想的追求。隐没的前因后果就是混沌与无知。

   神话,包括传说,意味浪漫的气质、丰盈的想象以及率真的求索。它是生命的本能、本真。亚特兰提斯的原始与神秘隐喻海的威胁,而神话的绚烂与夸张,恰恰显 示了智慧的自由与活泼。荆云引用了互文相补的技巧。一个民族,倘若神话/传说的灵感枯竭了,犹如干涸的河床在众目睽睽的检视下,赤裸裸地自暴其短。

  内陆,是封闭的、隔绝的。它陈述的当然非地理上的位置,而是意识上、心理上的认知。在环球化、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信息畅通无阻,因此,它描述的,是一种群众意识/心理层次,长时间处在冷漠懵懂的状态。

岛民,岛国的子民,是解读文本潜藏信息、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主体,谁也取代不了的主体。

透过文本的眼睛,读到隐文本,它是荆云作品的魂魄。这里,悄悄隐没。不是诅咒,不是颓废,而是严肃的反思。工具理性主导一切的思维如海浪,一波接一波,隐 没了个性,隐没了创意;心意、伦理、历史、人文统统也给隐没了。固定与惯性思维铸成一道封闭的墙,自囚的我,将怎么理解自己的存在,剩下一种机械操作的悲 哀?然而,岛民有灵魂支柱,才无惧于惊涛骇浪,不是吗?荆云的作品,以瞻望祖国未来的高度,看岛国,以悲天悯人的心,看岛民。我们要分担作者的焦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