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May 2009

顛覆性


在新聞網站上看到這張圖片時,嚇了一跳。
這是美國某大學畢業生的『清涼』裝扮,與莊嚴的畢業袍搭配的比基尼多具有顛覆性。
辣妹終於畢業了?
感覺又如暴露狂,長袍密實包裹底下的『內含』總是要來驚嚇旁人的。

美女和暴露狂,怎可以這么聯系呢?
愛怎么玩就怎么玩吧,反正看到的現象,解讀權在觀看者嘛。
就是覺得有趣。

13 May 2009

抬頭望見的星空,是內心孤獨的寂靜


那時候,未來遙遠而沒有形狀,
夢想還不知道該叫什么名字。
我常常一個人,走很長的路,在其風的時候覺得自己像一片落葉。
仰望星空,我想知道,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地方朝我走來嗎?
像光那樣,從一顆星到達另外一顆星。

後來,你出現了。又離開了。
我們等候著青春,卻錯過了彼此……

摘自幾米新作《星空》書本背後的文字。
在享受一杯夏威夷榛果拿鐵的時間裏一口氣看完了。
感覺等待是值得的,等待他的新作,結果是見證他更加圓熟的藝術表現——文字和畫面都更加動人了。

這也讓我想到旁聽李歐梵老師談卡夫卡《鄉村醫生》(Country Doctor)的課。
《變》中的鄉村醫生是現代都市人的代表——無力、無奈的生命困境不斷糾纏著個人,使之在掙脫不了的情況下崩潰和絕望。

幾米寫和畫出來的憂傷沒有卡夫卡那么沉重。
畢竟卡夫卡是現代主義小說的開山鼻祖,有『魔幻寫實』之創始人的崇高地位,幾米的力道不會和大師等同。
可是他依舊能夠通過他的方式來帶出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經歷的感傷。
仰望星空,這城市五光十色中越來越稀有的奢侈,那寶貴的時光總會牽動許多回憶和情感的吧。



12 May 2009

便利人生


有人告訴我,臺北是全球便利店分布最密集的一個城市。
我相信。
有時候短短一條街便可見三、四間便利店,狀況可以『夸張』形容。
大家的生活大小事,可在便利店處理的,太多了。
口渴腹饑,便利店是補給站;需要繳費,也能夠往不利的鉆。
在臺灣,通過便利商店宅配物品是稀松平常的事,網購商品的取件和付款也經過這個中樞。
要訂購過節的食品、伴手禮、各地特產?不難,便利店裏辦就好啦。

這樣的人生,充滿便利。
宅男宅女的地盤也許也可以就此擴大,到樓下的便利店覓食辦事,輕輕松松,就過了日日夜夜。
還有人說,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也是欲望流轉的驛站。失眠不怕無事干,在這另類的『夜店』消磨一下,或許還能碰見同病相憐的新情人……
無限的可能, 無限的便利……

不一樣的母親節、衛賽節

5月10日晚上,我出席了臺灣慈濟的浴佛儀式。
地點是中正紀念堂,場面莊嚴,氣氛很好。
這是我在異地度過的第一個母親節、衛賽節,能夠參加浴佛儀式意義非凡。
回向給世間所有眾生的大愛是這個夜晚給予我機會做的最有意義的事,為此感恩。

9 May 2009

不停走時,不斷看、不斷想

這是學習的必要過程。
能夠持之以恒,依靠很多的自我提醒和決心。
累了, 要自己停一停, 沒關系的。

第一次用我的文學與臺北見面

應《印刻生活誌》為『臺北文化季』所辦的『我的文學書房』徵文活動,我寫了一篇短短的《我的文學書·房》,有幸刊登于五月份的《印刻》:

第一次用我的文學與臺北見面,粗略的文字品質期望改進,但開始,總令人興奮和快樂。

6 May 2009

自由之聲——聽著力量的聲音,Nina Simone

What's gonna happen now? In all of our cities?
My people are rising; they're living in lies.
Even if they have to die
Even if they have to die at the moment they know what life is
Even at that one moment that ya know what life is
If you have to die, it's all right

Cause you know what life is
You know what freedom is for one moment of your life

But he had seen the mountaintop

And he knew he could not stop
Always living with the threat of death ahead
Folks you'd better stop and think
Everybody knows we're on the brink
What will happen, now that the King is dead?

We can all shed tears; it won't change a thing

Teach your people: Will they ever learn?
Must you always kill with burn and burn with guns
And kill with guns and burn - don't you know how we gotta react?

But he had seen the mountaintop

And he knew he could not stop
Always living with the threat of death ahead
Folks you'd better stop and think
Everybody knows we're on the brink
What will happen, now that the King of love is dead?

自由不是與生俱來的,這世界上太多與它絕緣的不幸者。有幸的是,總有一些有識之士持續為無法自己爭取的人努力不懈。

這里貼的是黑人爵士女歌手Nina Simone紀念Martin Luther King的歌曲"Why? The King of Love is Dead"。

無法形容她的聲音中的力量與悲慟,她不僅是歌手,還是人權運動者。
被欺壓、歧視的弱勢族群總有反抗和爭取平等的方式, Nina Simone透過音樂和演唱傳達了她的message,是提醒所有人要公平和公正的堅定發聲。

5 May 2009

光的所在(載於《聯合早報》副刊5月5日)



光的所在

(2009-05-05)

荆云

  劫后余生的货柜是云门舞集生命史中的一个伤心细节,

穿过它是通往光的所在的必要路径。

光,有对过去的温暖追忆,

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生命中的震撼,有时候是接连而来的。

   首先是我在一位台湾女性作家的部落格上看到“艰难时代,唯爱不渝”这八个字,心中顿时一悸。看似最简单的表达,其中包含的对“爱”的信念确实无比坚定。 现世中人时时处在艰难时代,有一份能够支持他勇敢走下去的力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再来便是一个真正经历了“艰难时代”,然后应验有“爱”的执着便能够撑下 去的实例。

  林怀民是这么一个怀着爱的人吧, 对他的云门舞集, 对舞蹈, 对生命。

  台北的春天依旧是带着寒气的,许多时候还夹带梅雨,湿冷得叫人不愿意随便出门。等到天气偶尔转晴,呈现回暖的美好,我才会计划出游。而不久前的一个周六,我便一个人跑到了位于圆山的台北故事馆,为的就是观赏云门舞集的“云门·面对大海的进行式”特展。

   “云门舞集”1973年由舞蹈家林怀民创立,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它不但为台湾的观众呈现了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和感官享受,更透过舞蹈艺术的推广,丰富 了台湾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云门舞集一路走过的36年里,它也被誉为世界级的当代舞团,在全世界多处的演出,都博得观众和评论家的肯定与激赏。至于我,在好 几年前就听过“云门舞集”这个名字, 知道它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舞蹈团,却始终没有机会观看其表演,进一步认识它。在偶然的情况下获知云门舞集特展的消息,立刻打定主意要去好好看看。

老天爷给的磨练

  展出场地外引起参观者的注意的是一个显然被烈火猛烧过的货柜。这是云门舞集位于台北县八里乡乌山头半山腰上的排舞场在2008年 2月11日的大火后最完整的“幸存者”。云门创始人林怀民说祝融开的这个玩笑乃是“老天爷给的磨练”,流露了他的不屈不挠,面对生命挑战的无惧精神如同他 对舞蹈艺术的执着。

  踏入这个货柜时感受到的是微微刺着肌肤的热,里头的投影机不断投映几张幻灯片,写着:“很多东西一去不复返/但/黑暗里永远有光”。

  劫后余生的货柜是云门舞集生命史中的一个伤心细节,穿过它是通往光的所在的必要路径。光,有对过去的温暖追忆,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对自身文化的探索

   接下来步入室内,云门舞集的多场表演片段和平日的排练录影在多个荧光幕上把观看者引入舞蹈团的世界里。舞者们投入的不仅是不同种类的舞蹈的技术性演练, 更是对自身文化(包括书法、武术等传统文化项目)的探索。舞蹈是打破界限的艺术表现形式,敞开胸怀吸纳不同艺术元素的滋养,云门舞者可说是海纳百川的。他 们每天的体力消耗更如同职业运动员,在反复练习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时,受伤总是难免。照片中红肿、破皮的肢体令人心酸,甚至有一张照片中的一名坐在轮椅上的 微笑男舞蹈员,照片的标题是:“有时候从国外演出回来,是坐在轮椅上的。”真正投身艺术的男男女女抱着多么大的决心,做了多么多的牺牲,才把最曼妙迷人的 舞姿呈现在舞台上啊!

  另一件可贵的事是,云门舞集的排舞场是远离尘嚣的。山林中的幽静环境最有利于艺术工作者陶冶性情,成就独特的舞台魅力。舞蹈团演出的服装、道具和布景也都出自这个排练场。展览区中摆放了一些相关的展品,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云门舞集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舞台。除了国内外备受好评的多项表演,舞者们的美妙身影也在台湾多处的大型户外演出,城乡多个校园、医院和艺术推广活动出现。看见舞蹈员们与参与他们的活动的孩子们一同欢笑,分享舞蹈的美好的画面,确实非常感人。

体验舞者的临场感觉

   本次展览还提供了一个让参观者体验云门舞集2008年的作品《花语》的机会。参观者可以站在满地落花的舞台空间,在聚光灯下感受在一片桃色花瓣飞舞中 (有电风扇吹出花瓣棉絮)体验舞者的临场感觉。我很喜欢这样的概念, 虽然我没有起舞,而是静默地在近乎梦幻的情境中享受那妙不可言的参与感。

现在,林怀民和云门舞集的大家庭有着共同的心愿:为云门舞集找到一个长久的安身之处,好守护“永续与分享”的承诺,不但继续为舞蹈创作努力不懈,也继续为社会的艺术教育尽力贡献。

  走出展览,站在春日的温暖阳光里回望,更能深刻得感于云门舞集“面对大海的进行式”的蓬勃生命力。诚然老天予以了林怀民与云门舞集一个严峻的试炼,我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走出这个“艰难时代”,因为他们有着很多很多对舞蹈、对社会的爱。

很期待云門舞集最終的『家』,相信所有愛云門的人都是滿懷期待的!

4 May 2009

此心安處是吾家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詞《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詞的內容寫蘇軾的朋友王定國被貶官嶺南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後來蘇軾問她關於嶺南的辛苦生活,那位看上去嬌柔的女子竟然說出了如此有力量的答案。

會說出『此心安處是吾家』一句的柔奴,已經達到了東坡窮其一生追求的安身境界啊!

一個出身低微的歌妓愿意追隨主人被流放貶謫到生活艱苦的地方,或許只是出於最私人的兒女之情,可是她偏偏成就了自己生命的偉大安身立命的人生目標說容易不容易, 可是要說很難其實也沒有那么遙不可及。

離散的生命需要懂得疏導愁苦,『此心安處是吾家』真的是很不錯的境界了呀!


五四記憶~五四記異(動)


五月四號談五四,是最老掉牙,但也是最有必要的事。

我和千千萬萬學子一樣是透過教科書認識這件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的。中國大學生為了推動新思想上街游行抗議,還有火燒趙家樓的轟烈舉動,日后連續不斷的激烈討論與爭辯,參與者身份復雜。有當年實地投入的熱情學子,有趕搭『追憶』列車的後來者;有純粹為了改革思想的知識分子,更有想借助五四完成某些政治目的的政客。

人人談五四,五四的面貌亦如千面女郎。

90年過去,五四老人們無一在世,聽說有一位現年百歲的老人被說是『目擊』當時的情景,一問也不過是依稀記得在十歲的那年某天看到門口經過的游行隊伍,也不知道為何而游行這樣而已。

新文學、新思想、新未來,五四迎來了新的時代,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我們應該如何更細部地剖析和定位這個事件,這也就是研究者需要慢慢琢磨的了。

2 May 2009

和諧的失調



我之所以會被盧廣仲這個家伙吸引,原因不好說明。
或許就是他那份絲毫不做作的傻樣……
或許是他取材自大學生生活的簡單卻很能引起共鳴的歌詞……
(縱使我是研究生,也有一些同感!)

還是為這個『小朋友』能夠如愿站上舞臺圓夢感到快樂。
可能也是很有啟發吧,希望自己也能夠『傻傻』地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憨憨的盧廣仲在他去年的演唱會裏唱了一首獻給其阿嬤的閩南語歌——《繁華攏是夢》。
突然獻唱這樣感覺『年代久遠』的歌有點奇怪,有些不協調,可是令人感動。
(重點更在于,我發現閩南語歌的歌詞有很多寫得很夠味道,也更貼近人生似的。)


一暝梦拢看无你的人 
阮的心是夜夜在思恋
情是风中的花丛 
去落袂冻照希望 
阮犹原为你块清香
是缘份乎双人伴相随 
是命运伊将咱来放离
风吹一山过一山 
找无心爱的形影 
吹袂透我心内孤单
人若是疼着一个无心的人 
情茫茫望你半生通也不通
像东流水 绵绵相思 
多情多怨叹 又搁想起
人若是疼着一个无心的人 
当作是注定红尘一场恋梦
偏偏为你 梦也相思 
谁的人 谁疼痛 繁华拢是梦

而且,廣仲還蠻適合這類的『感性』的噢~

我的淡水




因為陪同來臺的新加坡朋友的關系,再度來到淡水。
好天氣加上周末的催化,這裏人來人往,熱鬧得不行。
攝影的興致不高,只在面對觀音山的淡水河邊時,才有了按下快門的動力。
賣藝的街頭藝人唱得不錯,帶著一些滄桑,可惜的是跟著哼唱的我忘記了歌名。
白鷺絲站在水邊,最是悠然的模樣其實令人羨慕。
我對朋友說: 我喜歡的是買個飲料和多納茲(donut)坐在面向淡水河的石凳上放空發呆,享受那一段時間的寂靜。

我的淡水,就是那樣。




隱逸人生


陶淵明是中國隱逸傳統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表現的自在、閑適是令人羨慕的。

可是也有人質問,如陶淵明這樣的中國文人,真的是自愿投入隱逸生活的嗎?

士大夫對功名的追求不容易放下,為的不盡是自己的榮耀,更多是為了社稷蒼生。
要安於不問世事的隱逸生活,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個挑戰。
也有人是因為要對抗不合理的體制,或是不愿意隨波逐流而選擇了歸隱,可心中的不平真的能夠完全被隱匿山林、躬耕薄田安撫嗎?

恐怕,真正享受隱逸人生的中國文人,沒有幾個啊。

倒數開始

五月到來,倒數也開始了。
二字開頭的『青春歲月』即將告終,人生的新階段要在異地揭開序幕。
心里重復的問題:下一個十年會如何呢?
生日的時候會在殺青報告的非常時期,算是有寄托——不幸中之大幸?

其實,也就是長一歲嘛,我不該這么緊張吧。

1 May 2009

事過90載,他們的五四,誰知?

风生萍末启以谈,

何用文心别苦甘。

同学少年多好事,

一班刊物竞成三。

——俞平伯,《忆往事十章》之五

今年紀念五四運動90年。
昨天聽了北大的陳平原教授關於五四在不同北大學生的記憶中的演講,覺得有趣的同時也心生感慨。
如同俞平伯詩中所云『同學少年多好事』,把整個五四事件搞得沸沸揚揚,進而影響了事后代代學子的當年的北大學生是『好事』的,也就因為他們的『年少』。
然而每個人記憶這段歷史的方式都不一樣。親身經歷者(1919年仍未在籍北大生)和擦肩而過者(事發前畢業或事發后入學者)都會產生不同的敘述。『一班刊物竟成三』的三個刊物(即《新潮》、《國民》和《國故》)背后的支持者由於思想和理念的不同,也有追思歷史的不同切入點。
或許為了達成某些利己的或政治的目標,許多人都想占有五四的主要發生權。
有人聲贊揚, 有人厲聲批判,可是將近百年過去,五四真正的精神價值可能已經連同為它流汗撒血的昔日青年們歸塵歸土了。
誰知道『真』的五四,誰有說『真』話的資格?

朦朦朧朧地聽過有關『五四精神』的一些說法,印象中認為應該推崇的是其中的思想自由和革新的熱情。
年少才有全情投入的沖勁吧,回望離我越來越遙遠的那個時空,我唯有默默追思了。